“怕误了班车”,叫嚣对美开战,1940年的世界,对日本诱惑有多大?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37年日本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美国国务卿于7月16日发表《和平原则十六条》的声明,英国也称日本的军事行动违反了《九国公约》和《巴黎非战公约》。
虽然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触犯,仍然抱着绥靖主义的态度,讨好日本,拒绝讨论制裁日本的问题。
当时美国远东政策的原则是,扶植日本成为远东防共的有效堡垒,在门户开放的幌子下,和日本均分赃物,共霸远东。
一方面给日本提供大量的物资和市场,另一方面又接济中国,让中国进行一定的抵抗,等待时机出面干涉,在既保持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又不伤害日本反苏实力的条件下结束中日战争。
美国认为,1935年制定的日美海军决战计划现在还不到开始实行的时候。万一被迫面临非打不可的时候,应该把海军主力放在夏威夷,逐渐攻占日本的委任统治地太平洋上的各岛屿,减少日本对新加坡和荷属印度尼西亚的压力,切断日本和南洋群岛的运输线,采取渐进的战略,使日本屈服。不过,这个计划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付诸实施的。
1、美国的绥靖政策
激起美国开始考虑制裁日本的最大推动力,是日军明目张胆地轰炸美国军舰,这时日军的矛头已经直指美国了。
1937年12月12日,南京被日军占领的前一天,美国炮艇珀内号载着美国使馆逃离南京的最后一批人员和一群西方记者,拖着美孚石油公司的三艘驳船离开南京驶往重庆。刚离开南京口岸不久,便和英国炮艇瓢虫号同时遭到日军炮击,瓢虫号被炸沉,珀内号侥幸逃出火网,向长江上游逆行三十英里,到达可以安全抛锚的地方,正在休息的时候,下午1时30分,突然遭到日本战斗机群的轰炸。
珀内号的首尾旗杆上飘扬着美国国旗,而且不论从浅黄色烟囱或装有天篷的上部建筑,一看便知道是美国往返于中国江河、保卫自己商业利益的吃水很浅的炮艇,可是,日本飞机还是向它投下炸弹,几秒钟内,操纵室就被炸弹掀开,二十分钟后两条驳船中弹起火,珀内号开始在长江中下沉,舰长受伤,副舰长代理指挥弃舰,当舰上最后一批人在江岸芦苇区隐藏起来时,一艘日本汽艇溯江而上,用机枪向那艘正在下沉的军舰和两边江岸猛烈扫射,两名美国水手和一名意大利记者当即丧生。
日本军国主义公然无视国际公法、击沉美国军舰,消息传到美国,舆论大哗。联想到过去美国“梅因号”被西班牙击沉而引起两国交战的史实,美国驻日本大使格鲁表示极度的愤慨。当时日本还没有对美发动战争的准备,事情发生后,日本外相急忙照会美国驻日本大使馆表示歉意,并解释说是出于误会,日机弄错了珀内号的国籍。
美国罗斯福总统当时坚持绥靖主义,遵循不扩大事态的方针,虽然明明知道是日军故意的轰炸(在珀内号甲板上新闻记者诺曼·艾利拍摄的影片中可清楚看到日本飞行员的面孔),却装作不知,命令各地将电影中日机飞行员的特写镜头删掉,使人们相信日本的解释,从而大事化小,最后以赔偿损失草草了事。把美国从战争边缘拖了回来。
美国国内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恶魔般的行径并不是完全无知。
史无前例的珀内号被击沉和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报道,激发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同情和对丧尽天良的日军的谴责。美国国务卿赫尔谴责这次事件是一群野蛮的半疯狂的陆海军官干的,主张武力干涉。海军作战部长威廉·李海也曾向罗斯福总统递交了一份亚洲舰队的军事行动方案,建议同英国皇家海军联合进行一场“绞死日本的海战”。
1938年1月13日,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曾召集一次讨论中国问题的国际会议,英国首相张伯伦要求罗斯福总统暂时不要动手,使会议毫无结果。
1937年11月6日,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取得德国和意大利两个法西斯势力的援助、早日征服中国,同德意签订了《日本、意大利和德国议定书》,正式结成“三国防共同盟”,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侵略集团宣告成立。这一举措很明显是以美英法等国为目标的,是纳粹德国向欧美等国的挑战,是日本对菲律宾进攻战略的前奏,美国当然不能不备。
于是美国国防当局在1938年再一次修改了《橙色计划》(对日作战计划)。
罗斯福总统在这个新橙色计划以外,还有一个新的战略构想,把对日作战计划也包括在这个世界战略计划之内。
这个计划由以下五点组成:
(1)彩虹一号,限于“半球防御”,防止“违背门罗主义的字面和精神实质的行为”蔓延到大西洋中部和远至夏威夷、威克岛和萨摩亚等太平洋地区。
(2)彩虹二号,设想英国、法国和德意轴心国交战,届时美国不在欧洲作最大限度的参战,但承担维护太平洋上民主国家的利益…并消灭敌人力量的责任。
(3)彩虹三号,预告实施原来橙色作战计划派遣舰队收复菲律宾时,还有牢牢控制西太平洋的必要性。
(4)彩虹四号,设想美国武装部队不得不集中力量打一场大西洋战争。
(5)彩虹五号,设想美国与英、法联合,并在打败德国的决战中起主要作用。
次年,1938年,美国陆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根据总统授意,由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战争计划委员会共同把世界战略构想具体制定为《虹计划》。这个《虹计划》堪称为“地球上战争之虹”,是一个雄大的构想。
同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欧洲各国忙于应付欧洲大陆的战争,东南亚方面已经没有保卫力量。美国海军预计到日本如果向安南等地入侵,可能引起日美战争,便编制了对日战争的《虹计划第二号》,以防不测。
日德意三国共同防共协定推动日本加紧武装,占领中国大片领土,从而进一步触动了美英在华利益,使美国的舆论猛烈向反日排日的方向转变。美国政府和人民从道义上和物资上支援中国抗战,对每一次日本的进逼,都做出相应的经济制裁。
1939年7月26日,美国宣布1911年签订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到1940年底期满不再延长,其后,禁止向日本输出的战略物资逐渐增加;1940年1月,锡和生铁的输出量减少一半;同年6月,禁运基础工业的机械类产品;1940年7月26日,美国总统不顾国务院担心在日本脖子上套上经济绳索可能迫使日本夺取荷属印度尼西亚的顾虑,毅然宣布限制出口飞机燃料、润滑油和废铁废钢。然而,这时,尽管美国对日经济制裁逐步升级,但还没有直接介入战争的打算。
2、苏德“联合”的影响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安南(越南、老挝、柬埔寨)是法国的殖民地;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泰国控制在英国势力之下;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是荷兰的殖民地。当时,荷兰锡的产量是世界第二位,石油是世界第五位,橡胶和可可是世界第二位,茶和咖啡是世界第三位,椰子油是世界第一位,还盛产煤、铁、金、锰等。法属印支半岛(即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盛产煤、锑、锡、锌、橡胶。
英属马来半岛的橡胶和锡是世界第一位,英属缅甸盛产石油、铅、锡、钨,资源非常丰富。在此之前,日本一些不自量力的军阀、政客、野心家、投机分子,也曾有过实施“南进政策”的打算,妄图使这些亚洲国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但由于当时日本羽翼还不够丰满,时机尚不成熟,未敢轻举妄动。
本来日本在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侵略中国前后、还没有以美、英、法、荷为敌的打算,主要是害怕苏联在北面出兵帮助中国抗战。这时,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已经在1935年侵略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德国的希特勒正踌躇满志要在欧洲建立霸权,扩张势力范围,也要提防东面苏联的威胁,于是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打算遥相呼应,共同防御苏联,称霸世界。
这个协定标志着国际法西斯侵略阵线正式成立。德国和意大利同意并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德国和日本同意并支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日本和意大利同意并支持德国在中欧,特别是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占领。
德国希特勒以英、美、法为假想敌,拉拢日本,希望日本也以美、英为敌人,以互相策应,因而积极向日本提议,把共同防共改变为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当时日本正在大举侵华,平沼骐一郎内阁虽然反苏,但抱持不和美、英作战的方针,因而这个建议没有实现。
1938年9月28日,英国张伯伦首相、法国达拉第总理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签订了举世闻名的慕尼黑条约,奉行绥靖主义,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满足希特勒的侵略欲望,企图达到暂时的和平。
1939年,德意日三国“反共协定”墨迹未干,德国突然放弃了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打算,转过头来,积极拉拢苏联,把“反苏”变成了“联苏”,德苏两国由不友好国家变成友好国家,对此日本政府被蒙在鼓里,竟然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希特勒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下一步便要向波兰开刀,并秘密做好了进攻波兰的准备。在外交方面,德国不惜抛出高价诱饵拉拢苏联。
这时,原来经常恶意诽谤苏联的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经过两国的高级谈判,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国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也决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国家集团,如果双方之间发生纠纷,两国间将通过和平的方法解决。条约有效期为10年。”
苏联和德国签订这个条约是有利可图的,那就是两国还签订了一份《苏德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这份议定书是绝密文件,主要内容是苏联和德国瓜分波兰等国的领土。
其内容如下:
一、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更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就自动构成德国、苏联势力范围的疆界,同时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纽斯的利益。
二、波兰国家的领土发生疆界和政治变更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大体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从缔约双方的利益来看,是否需要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和这个国家的边界如何划定,只有在今后政治局势发展中才能最后确定。在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将通过友好谅解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三、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强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声明,它在这个地区没有任何政治利益。
两个强权大国阴谋策划瓜分弱小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增加了极不光彩的一页。
这个突如其来的条约使全世界各国都为之瞠目。日本首相平沼麒一郎听到以后,恰如晴天霹雳,不知所措,说了一句:“国际形势实在复杂怪奇。”便宣布总辞职。“复杂怪奇”这四个字,成了当时日本社会讽刺性的流行语。
9月1日,阿部信行陆军大将继任首相。
3、英德空战
1939年9月1日拂晓4时45分,德军兵分三路大举侵入波兰,迫使英国、法国于9月3日对德宣战。9月3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对德宣战。10月加拿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开始。
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日本的阿部内阁和后继的米内光政内阁都声明不介入欧洲战争,希望和美、英、法、苏等国保持和平友好关系,进行全方位外交。
这时日本政府暂时还没有实现“南进政策”的企图,日本政府内亲德意热暂时冷却下来,亲德意的外交官也一时不受重用。米内内阁反对三国同盟,主张和美英两国保持协调关系。
1940年4月9日,德军突然闪电般侵占挪威的奥斯陆,另一部分同时入侵丹麦,占领哥本哈根,称霸北欧。不出几天的工夫,几乎是兵不血刃,先发制人,德国人便打断了英法军从北欧进攻德国的企图。
占领北欧后不到一个月,5月10日,德军践踏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破坏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大举侵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不到几天工夫,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都沦陷在德国军队的铁蹄之下。
紧接着,德军以两千多辆坦克为基干的装甲兵团,突破马其诺防线的北翼和森林地带,一举击溃英法大军,使全世界为之震惊。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法国宣告投降。
战败的英军动员八百五十多艘各种类型的船舶,把三十三万二千人从法国西海岸敦刻尔克越过英吉利海峡,紧急撤退到英国本土,四万多来不及撤出的法军当了德军俘虏。
在这紧急关头,英国政局变化。自慕尼黑会议以来,长期坚持绥靖主义的张伯伦首相下台,海军大臣丘吉尔继任首相,5月12日组成举国一致的内阁。到国难当头的此时,英国原本对立的工党和保守党开始紧密协作,统一意志,集中在丘吉尔首相的指挥之下。
丘吉尔在议会发表演说:“我在此时期,对国民能够提供的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表示了一定要对德抗击到底的坚强决心。
英国本土在危若累卵时能够转危为安,一方面是由于英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另一方面,也和美国在精神、物质上的援助有极大关联。
法国投降以后,希特勒决心越过英吉利海峡攻占英国,8月9日,空袭伦敦;8月15日,再次对伦敦进行了德国空军史上空前大规模的轰炸;9月7日,德国空军又猛烈空袭敦伦,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的轮番轰炸,使伦敦遭到重大损失。
英国毫不示弱,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加紧制造飞机,空军实力不断增强。尤其重要的是,由于英国率先发明了雷达,在德国飞机没有飞到英国本土以前,在海上便被英国空军提前发现,并被前往拦截的英国战斗机击落。这样,德国空军的损失已超过英国。空战中,德国损失飞机一千四百多架,英国损失九百余架。
而且,在德国空军轰炸英国时,德国各大城市也都尝到了遭受英机轰炸的滋味。德国法西斯原来打算1940年9月即在英国本土登陆,实际上到了10月还不能实现,甚至连轰炸也屡屡受挫,施展不开,这迫使希特勒不得不在10月2日声明英国登陆作战延期到1941年。
4、日本的“机会”
法国投降,英军从英吉利海峡仓皇撤退。欧洲形势的急转直下,使日本军国主义者特别是陆军内部的思想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认定德国很快就要占领英国本土,英国必败;认为这是日本在亚洲用武力占领法国殖民地安南和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大好时机,也是占领英国在亚洲殖民地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时日本朝野上下的野心家们有一句共同的语言,就是:“千万不要误了这班车”。原文直译是“不要登慢了这次公共汽车”。他们不管是烫手还是丧命,非要火中取栗不可。
5月14日,在德军接近海牙近郊,荷兰女王和阁僚仓皇逃往伦敦这一天,日本外务省急不可待,立即给日本驻荷兰公使石射猪太郎发去电报,指示他赶快访问荷兰外交部,面见代理外交部长斯诺克,向荷兰要求建立紧急的经济关系,要求荷兰在亚洲的殖民地必须向日本供给石油等10余种必需物资。荷兰政府断然拒绝。
从6月开始,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正式研究进攻菲律宾、马来半岛、越南、泰国、苏门答腊、爪哇、新几内亚的侵略计划,向这些地方派遣侦察人员,以一般商社社员的身份进行秘密侦探。
海军军令部迅速着手整理多年来收集的海军军事情报。
6月18日下午,陆军参谋本部在河泽田次长主持下召开部长会议,决定向法属安南北部出兵,用武力切断美英经过安南向中国运送武器的援华公路。
6月29日(即德军占领巴黎后的15天),日本外务大臣有田八郎公开表明实现南进政策的野心。他在广播中宣称:
“日本的势力范围应包括南洋各地”,赤裸裸地声称要把侵略矛头指向英、法、荷、泰、缅、印等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日本加紧扩大战争宣传,把奴役亚洲各国人民的罪恶行动美其名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原来对欧洲战场持不介入方针的米内光政内阁由于和陆军军部意见不同,7月17日,陆军大臣畑俊六用辞职的方式迫使米内首相下台,下午8时近卫文麿继任首相,军部推荐东条英机中将任陆军大臣,并任命松冈洋右为外务大臣。东条极力主张攻占北越,后又极力主张签订日德意三国同盟,开始把太平洋搅成不太平的海洋。
7月26日日本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基本国策纲要》。同一天,近卫文麿首相宣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行动计划,即《应付变幻中世界局势的基本原则》。
他们的设想是:
“德国将很快打败英国,从而使英、美不得不停止干涉远东事务。日本的首要任务是切断供给中国抗战军需物资的供应线——滇缅公路,使中国处于孤立境地,从而一举打败中国。日本的估计是,当时的美国必将接受日本占领中国这一现实,不会从中干涉。
日本还打算谋求和苏联签订一个中立协议,为了有助于这个协议的达成,极力要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成为轴心国的一员。近卫文麿信心十足地预言:“日本将做出积极的安排、以利于在亚洲把英国、法国、荷兰和葡萄牙的属领全部囊括在日本的统治范围以内。”
这个“积极的安排”,就是首先要进行外交方面的尝试。一旦形势需要,就通知陆军和海军在2个月之内准备向英国和美国开战。
这时,美国驻日大使格鲁从东京向华盛顿发出警告,建议美国政府警惕日本新的侵略行动。恰当此时,美国国会正在通过向日本出口需要特许证的法案,格鲁大使的警告加强了美国总统和许多阁僚对日本威胁的抵制思想,他们既要对英国承担更大的义务,也要对日本实行更强硬的政策,于是宣布限制出口飞机燃料润滑油和废铁废钢,针锋相对,绝不示弱。
不过,美国当时只准备在欧洲积极支援英国,在亚洲采取什么对策意见很不一致,对日政策也举棋不定。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重温抗战经典#
热点资讯
- 天蝎座事业高峰将至,遇见贵人助力一飞冲天
- 中国女篮战日本:高个组合能否克服三分火力?亚洲杯首战悬念拉满
- 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真实身份曝光,竟有两本护照!
- 1985年,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立遗嘱:不进八宝山,中央:同
- 南昌物料称重模块
- 墨脱电站开工,雅江建起大坝,巴铁内心有了底,印度也会老实很多
- 从王朔到骆宗诗:中国跆拳道首冠的破冰之路与传承
- 2026 养老金还涨吗?人社部释放 3 大信号,这类人能多领
- 资源堆砌的“星二代”,凭什么霸占娱乐圈?
- 俄军火力全开!230架无人机猛炸阿塞拜疆钱财,乌天空浓烟飘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