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韧性强,不会因房地产下滑而崩溃
最近,美国财长贝森特预测中国经济即将崩溃,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面临硬着陆,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健康。
那么,这一预言是否会成真呢?
借此机会,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客观地说,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地方政府债务庞大;产能过剩和内卷现象严重;出生率下降和社会老龄化加剧;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偏低,贫富差距明显。
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使普通民众的生活体验变差。
然而,若仅仅因为这些问题就断言中国经济即将崩溃,那就大错特错了。
观察一个经济体,关键在于其基本面。
那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什么呢?
首先,从对外来看,中国的外贸顺差居全球第一,并且年年增加,外汇储备同样位于世界之巅,且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从对内看,居民储蓄也是最高的,国有资本雄厚,中央财政的负债率在全球范围内最低。
这些指标意味着什么呢?
以居民存款为例,现在的存款总额接近160万亿,扣除贷款后的净存款约为80万亿,这样巨额的存款规模意味着强大的抗压能力。
通俗地说,就是中国能够有效抵御经济波动。
以房地产为例,尽管中国房地产已经连续下跌了四年,许多地区的房价已经腰斩,销售规模回落到2006年的水平。
但在美国,这样的情况早已引发二手房市场的崩溃,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抛售自己的房子。
原因在于美国民众的存款普遍较少。
据美联储2023年的数据显示,25%的美国人无法应付400美元的额外支出。
因此,一旦出现大规模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许多美国家庭就不得不出售房产以保障现金流。
而在中国,尽管二手房挂牌数量增加,但并未出现踩踏式崩溃。
原因是中国民众普遍手握现金,居民的净存款高达80万亿,这一根本性因素让市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再来看一些自媒体宣传的数据,声称中国失信人数已高达几百万,并且有所增加。
但这些自媒体往往没有提及的是,中国适龄工作人口达到7.3亿,失信人数仅占就业人口的百分之一。
政治局会议时提及的中国经济基本面通常表述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化。”这样的描述相对客观,并非空口无凭。
为了更好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大家在评选国内最优秀的企业时,会想到华为、字节跳动或腾讯等。
但若深入这些企业内部,我们也会发现它们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项目失败以及高管腐败等。
这些都是常见的企业病。
然而,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市场评价。
企业的基本面看重的是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而在中国,外贸出口是否持续增长、顺差是否扩大,外汇储备和居民存款是否稳定,都是评估经济基本面的重要指标。
如果以上指标都向好,那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是良好的。
坦白说,比较外贸出口、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和居民存款这些核心指标,中国若自夸第二,便没有国家敢称第一。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呢?
我的理解是,这些问题的积累源于中国经济在过去飞速发展中产生的矛盾——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花费了300年,而中国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完成工业化也不过75年,信息化大约用了20年。
如今,中国的工业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工业产值占比达到35%,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虽然成就显著,但快速的发展也伴随了一些副作用。
以城市化为例,通常认为城市化率超过20%标志着一个社会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型,而超过70%则标志着现代化发达国家的标准。
英国的城市化率从不到20%提升到77%用了150年;美国则用了120年;日本花了100年。
而中国的城市化率自1980年的19%提升至如今接近70%,只用了不到50年时间。
这样的快速城市化虽然让城市建设更为现代化,但也带来了高额的地方债务,目前地方的隐性和显性债务已超过100万亿。
这样的债务增长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快速发展的城市需要资金支持。
城市的扩张也需要解决就业和住房问题,地方政府因此大力招商引资,造成了产能过剩和内卷。
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的性别资源失衡,导致生育率骤降。
但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快速发展的副作用而否定其经济基本面,或者预言其即将崩溃,这样的看法是不客观的。
因此,贝森特的预言并不成立。
即便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也不会出现硬着陆,因为中国与美国的情况截然不同。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滑会引发二手房崩溃,但中国居民的巨额存款将是抵御房地产硬着陆的强力支撑。
正是这一点,使得中美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接下来说说中国经济当前累积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实际上,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应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
关于地方债务,7月我们召开了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控城市发展增量,盘活存量。
只要城市规模不再扩张,就能有效控制地方债务的进一步增长,而现有债务则需要通过发展来逐步化解。
产能过剩方面,国家也明确指出要反内卷,推动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针对出生率持续下降的问题,最近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例如将辅助生育纳入医保(未来试管婴儿可报销)、3岁以下婴儿每年补贴3600元、学前教育免费等。
我看到一些人抱怨这3600元的补贴太少,但我认为国家治理特别是重大政策一般不会一步到位。
因为国家规模庞大,任何政策在14亿人口的基数上试错成本极高。
因此,我国的政策通常是先试点,效果良好再推广。
关于生育补贴政策也是如此。
每年300元的补贴带有试点性质,若有效果,未来可以提高补贴金额。
大约每年给中央财政带来的负担在900亿左右,这些试错成本是财政能够承受的。
如果国家一次性投入几千亿而效果不明显,财政压力会更大。
治理大国要如同烹小鲜,3600元的补贴标准似乎并不期望激励城市人群生育,而是在中西部地区可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贫富差距大、居民在GDP中占比偏低的问题。
贫富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财富分配,适当将财富倾斜给普通民众。
但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
作为制造业国家,国家的资源调配主要向制造业倾斜,实行“先发展再分配”的模式,这是居民在GDP中占比较低的原因。
好消息是,我们的制造业升级已基本完成,从今年开始,国家在财富分配上开始转向消费端和居民端的调控。
虽然目前的力度未必达到许多人的预期,但国家重大政策转型需要时间。
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日之功。
我们不能期望在短期内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两三年内,或许可以看到以下变化:房地产市场企稳;地方债务出现明显拐点;出生率的下降速度趋缓;国家资源逐渐向消费者倾斜,消费者信心有所恢复。
慢慢来吧,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美国。
美国经济同样面临许多问题,但其基本面却强劲。
一个方面是联邦利率维持在4.25%,弹药充足;另一方面则是美国拥有无限印钞的能力。
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美国的美元霸权和印钞能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几年前有人预测美国国债会突破30万亿美元就会到顶,但如今已突破37万亿,依然没有遇到困难。
美国的债务上限究竟在何处,似乎更像是一个玄学问题。
我的判断是,美国的债务上限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军事问题。
只要全球贸易秩序仍依赖美军保障,美国的债务就不会有上限。
然而,如果未来美国的军事力量减半,现有装备老化、补充不足,海外基地数量也减少,那么美国的债务就会面临天花板。
无论这个数字是40万亿还是50万亿美元,都会是美国债务的极限。
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只要美国的军事力量不减半,我们不大可能看到其经济遭遇重大危机。
综上所述,中美经济未来的整体形势是,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但因前期快速发展而积累的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大问题不多,结构转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虽然GDP增长保持稳定,普通百姓的生活体验与2019年之前相比可能会有较大差距。
而美国则依靠美元的印钞能力,未来十年也不会面临大的问题,但其基本面和社会凝聚力却远不如中国,内部震荡可能更大,个体的痛感也会更明显。
除了中美之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就不具讨论价值了。
即使是目前的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若将它们视为企业,拿出最基本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也会发现它们面临企业营收和利润持续下降(对应出口减少、贸易顺差缩小或逆差增加)的问题;现金流紧张(对应外汇储备基本不变,但居民存款下降、国家负债增加);市场竞争力减弱(对应核心支柱产业在中国产业升级冲击下大幅下滑)。
因此,哪怕这些国家仍然拥有发达国家的名号和历史光环,作为中国人,我将它们视为企业中的劣等生。
热点资讯
- 女篮亚洲杯!杨舒予砍 12 分,王仕鹏颁 MVP 奖杯予她
- 恋火隔离乳体验怎么样创新成分为肌肤赋能
- 爱情能否承受欺骗?有多少人在欺骗中坚持走下去?
- 成交量是主升浪行情启动的必然特征,看懂即可畅游股市,赚个不停
- 74师覆灭,打扫战场少7000人吓坏粟裕,陈毅却下令:所有俘
- 黑山县污水池清理厕所抽粪专业团队服务
- 主席形象后继有人, 王仁君已接班唐国强, 和古月比你更喜欢哪
- 事件升级!因3倍薪水叛变,技术遭内鬼出卖,美国巨头窃我国技术
- 7月22日人社部发声后,都在好奇养老金涨了多少,算对了没呢?
- 朝鲜霸占了四个“世界第一”的纪录,至今没有人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