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吃中国饭却损中国碗!希音夺取国人2600亿,转而背叛与中国撕裂!

点击次数:95 发布日期:2025-11-20

一个名字,代表着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前不久的一次人工智能峰会,主持人随口把SHEIN说成了中国公司,结果它的副主席唐伟立马打断,态度很坚决地澄清:“我们是新加坡公司,只是用了中国的供应链。”这话说得挺直截了当的,好像是在拼命划清界限似的。

但实际上情况可没那么简单。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利用”,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在2022到2024年这段时间里,营收突破了2600亿元人民币,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南方那些日夜不停运转的工厂和缝纫机。

这种割裂感,反映在公司的架构上。那家被唐伟经常提起的“新加坡公司”,总部的员工也就几百人左右,主要负责全球的管理和销售策略。

在中国广州,那边真正的运营核心,动着超过八千个员工的心脏,他们掌控着从一块布料到一件成衣的所有关键环节。

这种头重脚轻、奇怪的布局,就像个大谜团,让人忍不住想知道,SHEIN到底想干嘛?它费尽心思铺设的“新加坡身份”,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盘算?

新加坡这盘棋,下得真精

把总部搬去新加坡,不仅仅是换个地方挂个牌子那么简单。这可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商业手术,目的明确得让人心惊:重新塑造品牌形象、优化税务结构,还在那场看不见的风暴中寻求一条避风港。

账本上的诱惑,真是毫不遮掩,直截了当。

新加坡的整体税率还能低到10%以下,这可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什么意思呢?有机构做过推算,假如SHEIN的总部一直留在中国,光这三年,可能就得多缴86亿多的税款。这钱,啊,就是最实际的推动力。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挺特别的景象。公司的利润,像被安排了固定路线的溪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入在新加坡注册的那个实体。这家新加坡公司的资产,现在已经像气球一样膨胀到超过1088亿元,年增长速度高达惊人的70%。

这个速度,比起在中国那边的业务增长,简直就是飞快了许多。赚到的钱没往生产的地方输送,反而系统性地被转移到了税率低得多的地区。

钱嘛,这只是个开始。SHEIN还打算为自己的品牌“加个金”。在欧美市场,“中国制造”这几个字,老早就和“便宜”、“差劲”这类标签绑在一起,成了刻板印象。

贴上“新加坡公司”的标签,就好比换上一套豪华的西装,想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里,拿到一张更受资本青睐的“通行证”。

不管是最开始冲击美国的IPO,还是之后转向英国市场,这张“新加坡身份证”一直被认为是打开某些难关的关键工具。

更深一层的考虑,还是那层地缘政治的迷雾。在如今国际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新加坡的“中立”身份,无疑成了个更稳妥的避风港。SHEIN大概觉得,把国籍换一下,或许能在面对西方市场的监管压力和可能的反感时,少点尴尬。

想跑?可根都扎在这了

虽说SHEIN表面上“出走”了,但实际上,它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可不是那么容易被带走。那让它风靡一时的“小单快反”模式,它的灵魂,它的根本,全都深深扎在中国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上,想拔掉,根本做不到,也无法照搬。

所谓“中国速度”,就是7天就能搞定样品,10天内就能实现批量生产并发货到全球各地。这种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效率,在珠三角地区可不是传说,而是真真切切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

在这里,面料和辅料的匹配度高达95%,光是在广州,就有超过3000家工厂全天候为SHEIN不停地忙碌着。

广州番禺区聚集了超过500家为SHEIN合作的工厂,而深夜时分在新塘牛仔城,八成的订单都贴着SHEIN的标识。到了凌晨三点,许多工厂还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不断传入耳中。

这种产业工人的生态,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才能形成,靠金钱砸不出来。

SHEIN也曾想过“另起炉灶”,在越南大肆投入,打造了一片700亩的仓储基地,试图把它的传奇模式搬到东南亚。可是,效果怎么样?事实狠狠地打了它个措手不及。

越南的工厂一年不到,竟然经历了12次停电,每次都让生产线歇菜、订单推迟。这些突发状况就直接搞垮了公司,光订单损失就高达2亿美元。更头疼的是,越南那边出产的次品比国内多出了整整15%,质量把控简直成了一场噩梦。

总结来看,情况挺残酷的。东南亚的工厂要完成一批产品,至少得花上30天,而和中国10天就能搞定的速度一比,简直像乌龟赛跑。它们根本没办法满足那种“小单快反”模式下对极致灵活性的需求。

这说明SHEIN的火爆,背后少不了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支撑,也离不开以上海港、宁波港作为枢纽构建的快捷全球物流体系。

推动着超过120万人的就业,这整个庞大的产业链,才是真正驱动SHEIN的“中国引擎”。

“假面具”终于被戳穿了

这层“新加坡外壳”和那颗“中国内核”的激烈碰撞,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引发了一场信任危机。

SHEIN费尽心思打造的身份矛盾,不但没变成它的保护伞,反而由于言行不一,在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心中,彻底引发了信任的大崩盘。

资本市场对它的否决反应得非常快也很锋利,不再仅仅是一次上市失败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点中了它身份上的裂痕。美国市场盯着它的“中国内核”,要求它对供应链的符合法规情况和透明度进行说明。而英国市场则盯着它的“新加坡外壳”,指责它通过转移利润来避税,搞得一清二楚。

它试图借助新加坡身份来规避中国的审查,结果反倒因为这个身份陷入了税务的困境,左右为难,真是陷入了两难境地。

紧接着,全球的监管机构像布下的天罗地网一样,展开了全面围剿。比如法国出了一张环保罚单,金额高达12.6亿元人民币,直接点名说他们的服装不达标,违反了环保规定。

意大利消费者协会因为他们的宣传和实际品质不太一致,被查了个底朝天,怀疑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欧盟这边更是态度坚定,一旦发现再有合规上的问题,绝不会手软,会继续严厉惩处。

监管部门可是火眼金睛,注册在哪儿不意味着他们就会放松警惕,产品到底产自哪里、用什么工艺做的,还是盯得紧紧的。

人心向背的后果,真的是沉重得很呢。被瑞典品牌起诉侵权以后,SHEIN居然选择把责任往中国合作的工厂身上一推。这种“甩锅”的做法,把供应商气得够呛,便直接让两成的核心供应商中断了合作,动摇了它的生产基础。

曾经追随它的那些粉丝,现在也都开始动摇啦。一项在英国做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觉得这家公司“挺不实在”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作为主要用户群的18到25岁年轻群体,在2024年的再次购买比例,已经从最高的52%突然跌倒41%,如同断崖一般。

这种“假装”的身份手法,正以肉眼都能看出的速度,飞快地在消耗它们好不容易聚攒起来的品牌资本。

结语

现在传出消息,SHEIN在考虑把总部搬回中国,也在探索在香港上市的可能。这感觉像是个“回家”的举动,但实际上更像是在全球碰壁多次之后,无奈做出的一次现实选择。

这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主动调整,而是在“身份迷失”策略彻底失效后,无奈的退却。企业的根基,从来不是由那些几张注册文件决定的,而是看它价值创造的核心到底在哪儿。

SHEIN的经历提醒所有想要走全球化道路的公司:在这个信息极为透明、全球联系紧密的商业环境里,任何企图用“表面”来掩饰、划分甚至否认“核心”的做法,最终都难以长久。

难不成还能靠所谓的“回归”来弥补那已经碎裂的信任吗?它到底有没有真正意识到,支撑起曾经超过7000亿市值的,恰恰就是它曾经那么拼命想要撇清的“中国根基”?

这事可能也就只能等时间来几个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