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账算清为何磨人:亏钱、亏情绪、还错失机会
最近的“班味儿”有点重。
倒不是工作本身有多累,而是一种弥漫在空气里的倦怠感。就像一台持续低功率运行了好几年的电脑,风扇嗡嗡作响,打开个文件夹都得转半天圈,你知道它没坏,但就是觉得哪哪儿都不太对劲。这种感觉,投射到最近的盘面上,简直是复刻级别的同步。
指数不大涨也不大跌,跟心电图似的窄幅波动,偶尔给你来根阳线,让你觉得好像还有口气,但点开自己的持仓一看,绿油油的一片,仿佛身处内蒙古大草原。这种“只赚指数不赚钱”,甚至“指数涨了还亏钱”的体感,杀伤力其实远比痛痛快快来一次暴跌要大得多。
这事儿吧,得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明面上的【金钱账】。这笔账最简单,亏了还是赚了,数字不会骗人。最近大部分朋友估计这笔账都不太好看,除非你恰好重仓了那几个“浓眉大眼”的老登板块,比如煤炭、银行、公用事业之流。否则,你手里的成长股、科技股,大概率都在经历一场缓慢的凌迟。
第二笔,是藏在水下的【情绪账】。这是最磨人的。市场大跌,大家一起亏,哀鸿遍野,反而有种“天塌下来高个子顶着”的群体慰藉。你骂两句市场,第二天该干嘛干嘛。但现在这种行情,是钝刀子割肉。指数是红的,新闻里一片“企稳回升”的调调,隔壁办公室的老王因为买了点银行股,整天哼着小曲儿。你呢?你的账户每天稳定亏掉一顿午饭钱。这种外部环境与个人感受的巨大撕裂,会让你陷入一种极强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我错了?是不是只有我是个傻子?”这种情绪内耗,比亏钱本身更让人疲惫。它会让你心态失衡,进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比如在绝望中割掉优质资产,追高买入那些自己根本看不懂的所谓“避险板块”,然后精准站岗。
第三笔,是很多人忽略的【相对收益账】,或者叫机会成本。你持有的资产在下跌,这叫亏损。但与此同时,市场里有另一部分资产在上涨,你完美错过了,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在最近这种存量博弈的市场里,这笔账尤为扎心。市场的钱就那么多,从一个坑里流出来,必然会填进另一个坑里。你眼睁睁看着资金从你所在的科技小甜甜,变成了对门家里的煤老板,这种感觉,就像一场失败的恋爱,不仅人没留住,还搭进去不少真金白银和感情。
算完这三笔账,你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当下的市场体感如此之差。它不是一场急症,而是一场慢性病,慢慢侵蚀你的资本、精力和信心。
那么,回到那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会找各种理由,比如地缘政治、比如某个政策不及预期。但拉长时间轴看,历史上每一轮大行情的末端,或者说每一段“垃圾时间”里,几乎都会出现类似的场景:成交量持续萎缩,市场失去主线,资金抱团于少数几个防御性板块,制造出指数虚假繁荣的景象。
成交量,是市场的“水”。水大,船都能浮起来,哪怕是艘破船,也能跟着水流颠簸着往前走,这就是普涨。水小,就变成了窄窄的河道,只有那些动力最足、吃水最浅的快艇能通过,剩下的船都得搁浅。前段时间,我们还能看到两万多亿的成交额,那是大江大河。现在呢?一万多亿,甚至有时候不到一万亿。水龙头明显拧小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增量资金没来,场内的存量资金还得吃饭。怎么办?只能从原来的桌子上撤掉一些“华而不实”的菜,集中资源去做几道能“填饱肚子”的硬菜。那些靠讲故事、画大饼撑起高估值的板块,就是被撤掉的菜。而那些有稳定现金流、高股息、低估值的板块,就是最后的硬菜。
这不是价值发现,这是无奈之下的抱团取暖。
当市场对未来充满信心时,大家愿意为“可能性”买单,去投那些能改变世界的科技公司。而当市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确定时,大家只会为“确定性”买单。什么是确定性?就是不管经济好不好,你总得用电,总得去银行存钱,煤炭总能挖出来卖钱。这种逻辑,朴素,甚至有点“笨”,但在人心惶惶的时候,却是最坚实的依靠。
所以,你看到的“煤飞色舞”和银行护盘,本质上不是一轮新行情的开启,而是上一轮行情的“残响”。是市场在用脚投票,告诉我们它当下的风险偏好有多低。指数之所以还能稳住,无非是这些“压舱石”体量太大了,它们稍微动一动,就能在水面上制造出风平浪静的假象。但水面之下,大多数小鱼小虾,早已因为缺氧而翻了白肚。
理解了这一点,很多事情就能想通了。你不会再去纠结“为什么我的股票不跟涨”,也不会轻易地被指数的红盘所迷惑。因为你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整个市场生态发生了暂时性的改变。
在这种生态里,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不折腾”。
减少操作频率,降低收益预期。承认吧,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法精准地在风格间来回切换。今天追高了煤炭,明天可能就开始调整;今天割肉了科技,后天可能就迎来一波反弹。来回坐电梯,几次下来,本金就磨没了。
把更多的精力,从盘面上移开,放回生活和工作里。说到底,投资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让生活被投资绑架。如果看盘已经成了你主要的焦虑来源,那说明你的资产配置或者心态,肯定有一环出了问题。去健健身,陪陪家人,或者把之前想读没时间读的书拿出来翻一翻。这些事情带来的正反馈,远比账户里虚无的数字来得实在。
我自己最近就在“填坑”,把之前买的一些线上课程拿出来重新学。不为考证,也不为升职,纯粹就是想把脑子里那些生锈的角落重新打磨一下。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治愈的。
当然,这不叫“躺平”,这叫积蓄力量。市场的周期就像四季轮回,有酷暑,也必然有寒冬。在冬天里,最重要的不是非要去外面找什么反季节的果子,而是把自家的地窖修好,粮食备足,锻炼好身体,等待春天冰雪消融的那一天。
潮水退去时,重要的不是抱怨水有多冷,而是确保自己还穿着裤衩。
共勉共戒。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热点资讯
- 深渊蠕影VS腐木囚笼:龙与地下城古拉德与树魔的生态博弈,爱了
- 五款欧米茄腕表,从商务到潜水,总有一款让你心动
- 骨子里透着优雅的五十岁女性,其装扮一瞥便显露出尊贵气质,一睹
- [小炮APP]竞彩情报:大分三神近10场比赛仅丢9球
- 贾静雯带三个女儿度假。贾静雯于7月17日在社交平台发布母女四
- 冯绍峰:从爆红到低调,娱乐圈生存哲学探析
- 中方这次赢得狠彻底?8月1日,美国“退群”传来最新消息
- 235期李白石排列三预测奖号:15注单注参考
- 高尔夫:23款R-Line Lite,准新小钢炮,8。6秒加
- 《好莱坞往事》计划拍续集 大卫·芬奇执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