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同样的农民起义,为何朱元璋成功了,而李自成却失败了

点击次数:84 发布日期:2025-08-26

有人偷偷问我,为啥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的起义能成功,可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却不行了呢?

其实,大家心里头的那些疑惑,大都是被网上那个流行的玩笑话“开始就一个碗,最后只剩一根绳”给带跑偏了。

朱元璋其实挺有本事的,他可不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那么简单。

【朱元璋的发迹】

朱元璋,小时候叫朱重八,后来又叫兴宗,国瑞是他的字。他在13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凤阳那地方,以前叫濠州钟离。他家特别穷,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农民。小时候,他还得给地主家放牛。没想到,命运对他还不够好,1344年那年,家乡又是大旱,又是蝗虫,还有瘟疫,结果他爸妈和哥哥都先后走了,真是倒霉透顶!

朱元璋没了依靠,没辙了,只能去皇觉寺当了和尚,可没多久又四处漂泊,这就是他从一个碗开始的传奇故事的起源。

好在朱元璋命大,在他23岁那年,也就是1351年,元末时候江淮那边红巾军造反了。他们是由韩山童、刘福通这些人领导的,主要就是为了反抗元朝。一开始,他们还联合了弥勒教、白莲教这些民间宗教。因为他们打的是红旗,头上还扎着红巾,所以叫“红巾军”或者“红军”。又因为他们喜欢焚香聚众,所以也有人叫他们香军。

朱元璋因此看到了曙光,第二年就投奔了红巾军首领郭子兴,踏上了从军之路。就是从那时起,朱元璋的军事本领一点点练了出来。他既聪明又勇敢,很快赢得了郭子兴的信赖,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这位马氏,后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马皇后。

郭子兴过世后,朱元璋慢慢变成了红巾军的头儿,并悄悄增强自己的力量。他听了徽州智者朱升的建议——“筑高墙保护自己,多存粮食备荒年,别急着当大王”,很快就把自己的地盘加固并扩大了不少。

1356年,也就是至正十六年,朱元璋被手下大将们推举为吴国公,并且打下了集庆路,后来这里就改名叫应天府了。到了1368年,朱元璋打败了其他起义军,还有元朝剩下的一些军队,然后在应天府当上了皇帝,建了大明王朝,他用的年号是洪武,还把都城定在了南京。后来,他又一点点打下了西南、西北、辽东这些地方,让全中国都统一了起来。

【李自成的发迹】

和李元璋经历相仿,过了两百多年,李自成在陕西一个穷家庭里出生。小时候家里没钱,他不得不去寺庙当了段时间和尚。后来因为欠了官府的债还不起,被关进了大牢。出狱后,他一气之下杀了个读书人,为了躲避抓捕,就去当了兵。

在明朝天启时期,因为老百姓受不了末年时的高额税收和接连不断的灾荒,李自成加入了反叛的队伍。当他们的头儿高迎祥去世后,李自成就慢慢变成了大家的领头人。他喊出了“平分田地,不交税”的口号,赢得了好多人的支持。反叛的队伍一下子就变大了很多,所以李自成在1643年在襄阳建了自己的朝廷,他先称自己为“新顺王”,后来又改成了“大顺王”。

瞧瞧这儿,说不定大家都会感觉李自成的经历跟朱元璋挺像的。都是没了活路,都是被官府逼得没法子才反抗,但之后的事儿,就把两人的命给分岔开了。

【重要历史事件和战役对比】

接下来,咱们瞧瞧这俩人都碰到了哪些历史大事和打过的仗:

朱元璋经历的重要大事和打的仗

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起兵反抗蒙元的残酷统治,后来一步步当上了军队的真正头头。

1356年,也就是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打下了集庆,然后把它叫做应天府,着手巩固自己的地盘。

1363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跟陈友谅在鄱阳湖上打了一场大仗,最后朱元璋赢了,陈友谅被好多箭射中死了。

1367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让中书右丞相徐达当上了征虏大将军,带领军队往北方攻打中原。

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当上了皇帝,创建了明朝。不久后,明朝的军队打下了元大都,元朝就这样结束了。

李自成经历的一些大事和关键战斗

1644年农历正月时,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并定新年号为永昌。

那年三月,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那年四月份,李自成在山海关跟吴三桂和清军打了一仗,结果被打败了,只好赶紧逃回北京。

他急急忙忙在武英殿登了基,可只在北京待了42天,就不得不放弃逃跑回西安。可在清军的穷追不舍下,最后在湖北九宫山被清军团团围住,战死在那里。

看看两边的打仗情况,就能发现两边一开始碰上的事儿就不一样。虽说李自成最终也让明朝垮了台,但他没想到吴三桂会是个意外。往外看,他没瞧出来真正的对手其实是关外的满清。往内瞧,又因为农民的想法有限,没能早点拉拢那些当官的和地主,到了山海关那一仗,更是少了点长远的打算。

【两人实力的对比】

朱元璋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朱元璋:刚开始起义时,他是在郭子兴手下帮忙,后来变成了真正的带头人,以脑子灵光、治军严格出名。

朱元璋手下的战将们

徐达是明朝建立时的头号大将,淮西二十四勇将里的一个,朱元璋夸他是“国家的坚强防线”。他一辈子勇猛又聪明,打仗和修建边疆都立下了大功。

常遇春是元末红巾军里的一位厉害将领,也是明朝建立时的大功臣,他特别勇猛,打仗从来没输过,可惜在占领北京后不久就去世了。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也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和智囊,在明朝建立时功劳排第三。

冯胜是明朝刚开始建立时的大英雄,原名叫国胜,后来又叫宗异。在1387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年,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和傅友德、蓝玉等人一起,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攻打辽东。

邓愈是明朝刚建立时的有名大将,他本来叫邓友德,字伯颜,老家在泗州虹县,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泗县。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很会用火器,他发明了一种分三步来开枪的打法。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儿,他特别擅长防守,洪都保卫战时,他仅靠不到四万人就成功抵挡住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进攻。

汤和是朱元璋早期的得力助手,打仗本事可能不是最顶尖的,但他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很长。

傅友德:他和常遇春一样,既勇猛又有智谋,攻打四川时,他立了大功。

蓝玉是明朝的第二代大将军,他在捕鱼儿海那一仗里,把北元王庭打得落花流水。

朱元璋的智囊团

刘伯温,也就是刘基,是元末明初时候的一位能人,既懂打仗又懂治国,还会写诗。他熟读经史,通晓天文,兵法也很厉害,人们常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朱升建议:“要把城墙筑得高高的,粮食多多地储备起来,先别急着称王”,这条计策后来成了明朝建国的重要方针。

李善长是明朝建立时的大功臣,他小时候就爱看书,挺有脑子。后来,他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一起南征北战,历经生死考验,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李自成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李自成:一开始跟着闯王高迎祥起义,后来接过了他的担子成了头儿,既勇猛又有头脑。

李自成手下的战将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的一员大将,他以前是个打铁匠,后来跟着李自成一起起义。在崇祯十一年,他跟着李自成一起冲出了潼关原的包围,躲到了商洛山里头。

袁宗第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在崇祯皇帝快下台那会儿,他跟着李自成到处打仗。郏县那一仗后,他就自己带一支队伍了。后来,在大顺军里,他做了右营的指挥官,还被封了“绵侯”的爵位。

田见秀是李自成手下的一员大将,他性格宽厚,像个有学问的将领,跟着李自成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贺锦,人称左金王,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一位头领。当李自成在襄阳建起自己的政权,并开始重新组织军队时,他被封为了制将军。

高一功是李自成妻子高桂英的弟弟。他跟着李自成一起起义,先后当过威武将军、权将军,还被封为临朐男爵。

李锦(去世于1649年,生年不详),小名叫补之,本来叫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子。大家叫他“一只虎”,说他年轻时候勇猛又会打仗。到了1644年,李过被封作了亳侯。

李来亨是李锦的养子,在1645年,也就是永昌二年,他跟着李锦一起加入了明朝的队伍,共同对抗清朝。

李自成身边的智囊团

牛金星在天启年间考中了举人,后来他加入了李自成的起义队伍。他给李自成出谋划策,一路做到了大顺政权的左辅和天佑阁大学士的高位。但李自成战败后,他就投降了清朝。

宋献策,也叫宋康年,以前是个算命的。他和牛金星一样,加入了李自成的队伍,帮他出谋划策。大家叫他“宋矮子”或者“宋孩儿”。他编了个预言:“十八子会掌控大权”,帮李自成制定计划。但最后,他被清军抓住杀了。

李岩,本来叫李信,他老爹李精白是山东的大官,还管着兵部尚书的事儿,对起义军的一些大事儿也出过主意。但后来他被牛金星给冤枉了,最后被害死了。

比较各国的打仗能力

朱元璋带领的明军:这支起义队伍规矩多,队伍整齐,朱元璋很看重军中的规矩,比如在和州时,他就明确说了,谁也不许抢东西。

李自成的闯王军:这支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快要有上百万人了,他们占领了整个河南省,许多其他的农民起义头领也都投靠了他。洪承畴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大顺军的一个战斗规律,那就是碰到弱的敌人就打,碰到强的敌人就跑。

碰到的事儿有所不同

朱元璋见元朝大军都集中在北方,便决定在江南一带壮大自己的力量,不去硬碰硬地跟元朝军队打仗。

李自成在起义时,瞧着明朝土地都被少数人占着,税又收得特别重,就喊出了“平分田地,不收税”的口号,不过后来也没真正做到。

对比了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们俩一开始的条件其实差不了多少。但就是因为碰上的外部环境、政治眼光,还有做的决定都不一样,所以最后走上了不同的路。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