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教授实地调研揭示:印度远远落后中国至少四十年
这里的所有内容都来自可靠的资料,至于多余的话,就放在文章的最后做个补充。
这几年,印度确实有点起色,但他们总喜欢拿自己跟中国比,总觉得自己能赢,总是觉得自己占优势。
尤其是塔塔集团旗下TCS全球制造主管阿努帕姆·辛加尔的一番话:“所有重要制造商都已经在印度设厂,印度是年轻消费者的市场,想要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得来印度”,让不少印度激进分子对“全球野心”又燃起了幻想。
不过空洞的话语终究没有一点杀伤力,毕竟张维为教授亲身跑去印度实地看看,结果发现印度的落后程度远远超过了40年!
那么,印度哪里来的底气呢?跟中国比起来,差距到底在哪些方面?
傲慢与现实的反差
印度媒体老是搞出那么一套奇怪的矛盾说法:一会儿吹嘘“GDP增长奇迹”跟“印度快要赶超中国”,一会儿又把中国说成“污染那么厉害”还有“快要崩溃”的国家。
毕竟,大部分印度人从未到过中国,在他们心里的中国形象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媒体又常常偏袒报道中国的污染啊、债务啊这些问题,制造出一种“崩溃论”的假象,甚至一些精英阶层还沉迷于“民主优越论”,把中国看成是没有制度根基的“暴发户”。
不过在2019年6月,印度记者维尔·桑赫维怀着验证这些刻板想法的念头来到成都,这座他特别挑选的“中国非一线城市”。
但飞机一落地,那眼前的场景一下子把他的幻想打碎了,比如先进的机场设计、顺畅的交通系统,还有那高规格的酒店服务,完全出乎意料。
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还得说成都市民的生活节奏,公园里喝茶、下棋的悠闲人群和那井井有条的地铁站,居然能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奇妙的和谐氛围。
就连在报道里,桑赫维都感叹道:“这不像是个发展中国家。”毕竟,光是成都的整体水平,就已经把中国整体的进步远远甩开了印度。
可讽刺的是,成都在中国只算二线城市,而北上广深的建设水平,简直让印度记者难以置信。
而且不假,不说,2021年中国的GDP已经飙到17.7万亿美元,而印度只有3万亿美元。就算是回到1980年,两国的GDP也才差点儿,40亿美元(中1900亿,印1860亿),两国基本可以算是起跑线上的竞争。
两条路径的胜负手
不过对中国而言,1991到1996这五年间,经济总量翻了一倍,真正迎来了“黄金增长期”。而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GDP一下子冲到了2001年水平的八倍。
2012年7月31日,印度经历了史上最大的停电事故,影响范围超过6亿人,首都新德里的交通信号全部瘫了,街头也变得乱哄哄的。
当印度电力部长把电网崩溃怪到地方邦“用电过度”的锅里时,北方邦的官员立马反驳:“数据说明一切”,两边就像在互相推诿,挺有代表性的场面。
据数据显示,印度的发电总量是1.87亿千瓦,远远不及中国的20%,而且五年内计划增加78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完成率只有64%。要说基础设施方面,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了3.7万公里(截至2020年),而印度基本没有高铁;高速公路方面,中国有14万公里,印度只有5000公里左右。
2019年11月,复旦大学的张维为教授来到印度进行考察,在新德里的时候遇到了一件挺有象征意义的尴尬事:他安排了一场关于雾霾治理的会议,邀请了29位议员和官员,结果只到场了4个人。
缺席的人里,有说生病,有推诿责任的,甚至有人直接喊“不归我管”,结果就只好作罢那场会儿。可这会儿,新德里的空气质量指数已直蹿到500,学校不得不停课,街道上满是呛人的灰霾,场面挺让人揪心的。
这次实地考察一回来,张教授就发现,印度的治理水平和咱们中国比起来,差的可不是几年的事,而是得追溯到至少40年前的状况。
毕竟印度妇女的劳动参与率大概只有20%左右,整体潜力被压抑了不少。而当咱们中国女性在航天、人工智能这些行业扛起大旗时,印度的高等学府里女生的比例却还停留在三分之一左右。
再加上印度种姓制度那幽灵般的阴影,虽然宪法早就明确废除了,但在宗教和文化里,种姓观念还根深蒂固。比如1984年张维为第一次去印度时,地方议员当场就说:“低种姓的人都不敢和我们坐一块儿吃饭。”
相比较来说,中国在前三十年里搞的土地革命、妇女解放和社会平等,都为后续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人力资本的基础。而且,张维为在分析对比时也特别指出:“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是干不过去的。”
热点资讯
- 深渊蠕影VS腐木囚笼:龙与地下城古拉德与树魔的生态博弈,爱了
- [小炮APP]竞彩情报:大分三神近10场比赛仅丢9球
- 贾静雯带三个女儿度假。贾静雯于7月17日在社交平台发布母女四
- 《好莱坞往事》计划拍续集 大卫·芬奇执导
- 他称为猎豹, 是金元足球留下的遗珠, 为何选择留下?
- 小波特: 詹姆斯是伟大的象征 我能在系列赛中击败他感觉太棒了
- 冯绍峰:从爆红到低调,娱乐圈生存哲学探析
- 没单位个人社保怎么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指南
- 中方这次赢得狠彻底?8月1日,美国“退群”传来最新消息
- 苏共解体之后,瞬间消失的千万苏共党员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