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价值七千万珍宝丢失,埃及建馆追索国宝,海外安全成谎言
前段时间,法国卢浮宫发生的那起盗窃事件,真是把文物收藏圈闹得鸡飞狗跳。一帮经验丰富的窃贼,只用了七分钟,就从防护严密的阿波罗画廊偷走了八件宝贵的王室珠宝,其中一块价值高达7600万英镑。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窃贼在逃跑时居然顺手把镶满钻石和祖母绿的欧也妮皇后皇冠扔掉,好像这等宝贝也不过是普通饰品似的。就在这起震惊全球的失窃案刚曝光时,“埃及文物在海外更安全”的说法还在流传,偏偏这个时候,借着大埃及博物馆开幕的机会,埃及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文物归还运动。
开馆即宣战
到了2025年11月,历时二十多年的筹备,投入近10亿美元的大埃及博物馆终于对外开放了。这座占地50万平方米、紧邻吉萨金字塔的博物馆,藏有超过10万件文物,其中首次完整展出了图坦卡蒙的5992件随葬品。开幕当天,就有1.8万人前来参观,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这座被誉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一文明考古场所,虽然已经展示出文明的辉煌,但埃及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借助这个文化盛会,把文物追索的“攻坚战”推向了高潮。由前埃及旅游部长、著名考古专家扎希·哈瓦斯和摄影师法迪·维克多共同发起的这场运动,目前已经获得超过30万人的签名支持。
维克多不是专业的文物工作者,2023年,在一场脱口秀里听到哈瓦斯谈论文物追索,他深受触动,就主动加入了这项事业。那年,他发起的请愿书引起了不少关注,也为后来两人合作、推动这次行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宣传片里,他们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诉求:希望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卢浮宫的丹达拉黄道带,以及柏林新博物馆里的奈费尔提蒂半身像都能回到自己的故乡。这些文物,要么是破译古埃及文字的关键,要么代表着古代艺术的顶峰,都是在殖民时期被掠夺出国的。
大埃及博物馆的建成,成了这次运动最有力的“底气”。不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更代表着埃及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能力。这场看似突如其来追索的行动,其实是埃及多年努力的集中体现,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揭穿那些长久流传的谎言。
卢浮宫失窃与埃及的守护决心
“埃及文物在海外更安全”这句话,以前可是很多欧洲博物馆用来拒绝归还文物的借口。但是卢浮宫那次失窃事件,可算是狠狠打了这句话个“闷棍”。那次盗窃由三到四个人组成的团伙完成,简直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作案,真叫人叹为观止。
他们假扮成施工人员,乘坐升降吊篮从塞纳河一侧潜进去,用切割工具把柜子破开,拿到东西后就骑摩托车跑了,整个过程才七分钟。就算博物馆报警系统响起来,工作人员反应快,也没能阻止文物被偷走,更是眼睁睁看着那顶贵重的皇冠随意扔在一旁。
维克多一针见血地反驳说,这就像有人绑了你孩子,却说“跟我在一起挺安全”,根本改变不了掠夺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埃及早就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有能力保护文物,过去十年间,埃及新建了22座博物馆,还翻新了希腊罗马博物馆等许多老馆。
刚开放的埃及大博物馆,配备了先进的监控系统、周界入侵检测设备和中央安保指挥中心,现代化的安保措施一点也不输给欧洲的场馆。而其实,欧洲博物馆出现的文物安全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
这两个月里,法国已经有三家博物馆遭遇盗窃事件,卢浮宫上世纪也曾发生过《蒙娜丽莎》被偷,以及一些画作丢失后没能找回的事情。相比之下,埃及即使面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依然不断增加文物保护的投入,这种坚持和投入,比任何空话都来得更实在,更有说服力。
一场殖民遗产的“去殖民化”
维克多觉得,文物归还可不只是简单的“物归原主”,更多的是在修正殖民历史、推动“去殖民化”。这些被要求交还的文物,基本上都带着殖民掠夺的印记:比如说,1799年被法国人发现的罗塞塔石碑,最后在1802年又被英军抢走,整个过程都跟埃及人的意愿毫无关系。
奈费尔提蒂半身像是由德国考古学家在1912年挖出来的,当时借着殖民时期那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送到了欧洲;而丹达拉黄道带则是法国殖民者在埃及国力逐渐衰弱时抢走的“战利品”。在那段殖民时期,西方列强总打着“学术考察”“代为保管”的幌子,其实做的都是掠夺的事。
现在,他们又以“法律依据”或者“人类共同遗产”这套说辞来推辞归还,开罗大学的学者曾经指出,大英博物馆打着本国法律的名义拒绝归还文物,所谓“人类文化的宝库”这些说法,纯粹是虚假的借口。而德国的历史专家更是直接说,用殖民时期的法律作为依据,本质上就是在延续那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卢浮宫里被偷走的皇冠,和埃及新建博物馆里被细心照料的文物形成了鲜明对比,彻底打破了“国际更安全”这种说辞。埃及借着大埃及博物馆开幕的契机,发起的追索行动,其实是一场追求历史正义的努力,不仅是想让那些被盗的文物回到家乡,还希望纠正殖民时期的不公平待遇。
荷兰的归还行动证明,文物回归其实并非难事,只要有面对历史的勇气。大埃及博物馆每年料预计可以吸引700万游客,这也说明埃及完全有实力让这些文物在自己的土地上继续发光发热,用文物来连接过去和未来。
这场关于文物追索的较量,或许还会拖上好一阵子,但随着“去殖民化”这个概念越发被重视,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返还行动中,那些漂泊在海外的埃及宝贝,最终会在金字塔旁找到归属。毕竟,文物最理想的“安身之地”,从来都不在异国的展柜里,而是在养育它的那片文明土壤中。
热点资讯
- 中国女篮战日本:高个组合能否克服三分火力?亚洲杯首战悬念拉满
- 天蝎座事业高峰将至,遇见贵人助力一飞冲天
- 1985年,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立遗嘱:不进八宝山,中央:同
- 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真实身份曝光,竟有两本护照!
- 墨脱电站开工,雅江建起大坝,巴铁内心有了底,印度也会老实很多
- 南昌物料称重模块
- 男士马丁靴哪个品牌好?3款优选型号一网打尽!告别穿搭烦恼!
- 新闻主播何青凭什么站上综艺C位?揭秘东方卫视主持人更替背后的
- 从王朔到骆宗诗:中国跆拳道首冠的破冰之路与传承
- 2026 养老金还涨吗?人社部释放 3 大信号,这类人能多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