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国外出口!我国先进3D打印数控机床,重要性不逊于光刻设备
这几年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得那叫一个飞快,可是在高端设备这块儿,外头还是牢牢把控着,尤其是数控机床,始终受到制约。说到底,中国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老是在关键时刻能闹出点名堂来。
你看,就有这么一项本事,叫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数控机床,整个世界只有咱们中国掌握,份量跟光刻机差不多,要紧到国家都明文规定不能让它出国。
就是说,这玩意儿把老三样——铸造、锻造和铣削,整合到一台机器上,用3D打印的技术直接制造出复杂的零件,既节省时间,又省劲,还特别坚固。
这项技术的领头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张海鸥教授,他和团队从上世纪末就开始研究金属制造方面的事。
早在2004年,他们就把机床铣削技术和3D打印技术勉强结合起来,虽然那时候还算是个小尝试,差点追得上国际水平。
直到2008年左右,张海鸥才敢大胆提出把铸造、锻造和铣削三项技术整合到一台机器上的设想,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想法简直太不切实际了。
到2009年的时候,国家发起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这为团队提供了一个挺不错的舞台。张海鸥带着一帮人开始试验,把金属3D打印和数控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案。
他们采用电弧作为热源,金属丝作为原料,这样一比国外的激光粉末床技术成本低得多。在起步阶段,在实验室里搞了一个小型原型机,主要测试钛合金丝材,熔融层的厚度控制在大约半毫米,激光冲击的频率每秒五十次左右。
怎么样啊,材料的强度提高了20%,不过表面粗糙度还不太满意。他们不断调节激光功率,从五百瓦调整到八百瓦,同时优化冲击波的分布,目的就是减少变形问题。
在2010年,团队引入了数控系统,实现了焊枪和激光的同步联动。原型机的工作台也扩大到一平方米,支持三轴运动。在加工航空叶片模型时,生产周期从以前的两周缩短到了三天。
气孔的问题又出现了,团队于是装上了真空防护罩,把气压抽到十帕以下,让气孔率降低到0.1。到2011年,他们转向处理大零件,电弧电源功率提高到十千瓦,能够加工直径一米的钛合金筒体,堆积高度达五十厘米。
锻造时采用双激光头交替冲击的方式,这样一来能够让应力分布更均匀。在切削步骤中,结合了五轴刀具,保证加工精度达到五十微米。
材料的兼容性确实挺头疼的,尤其是钛合金,它特别容易氧化。所以他们设计了惰性气体喷嘴,氩气的流量控制在二十升每分钟。到2012年,终于迎来了突破,首次实现了铸、锻、铣的全流程一体化操作。
原型机完成了航空发动机支架的加工,重量仅五公斤,却比传统锻件强度还要高。这一年,全球第一台集铸造、锻造和铣削于一体的3D打印数控机床问世,设备重量超过十吨,工作台面积达四平方米。
电弧熔融的速度每小时能够达到两公斤,而激光锻造的峰值功率高达一千瓦,采用五轴联动技术,误差控制在十微米左右。团队与天昱公司携手合作,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首批设备已经交付给航空企业,专门用来生产钛合金结构件。
这门技术牛在哪呢?它用金属丝或粉末原料,通过电弧加热熔化,然后一层一层堆积起来成型。冷却模块还能实时调节温度,避免变形。激光脉冲锻造还能压缩晶体,从而增强材料的强度。
这项技术专门用来对多轴刀具进行精细修整,表面达到微米级的高精度。特别适合用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核潜艇螺旋桨这些形状复杂的零件上,确保每个曲面都完美无瑕。
老办法得靠铸模、锻压机、铣床一件件来,步骤繁琐,成本也水涨船高,耗时长。而新出的一体化机床嘛,费用大大降低,只有传统精密机床的十份之一,还不用要求特别干净的车间,也能大规模搞生产。
利用率高得都超过80%,要是传统的话,也就差不多只有5%。比如说,它能生产出长2.2米、重260公斤的零件,还能搞出尺寸为1800×1400×50毫米的锻件。
规模更大的版本还在研制阶段。早在2016年,这技术就应用到隐形战斗机的零件上,不仅增强了强度,还延长了使用寿命,效果是原来翻了一番。
跟光刻机比起来,光刻机可是芯片微观制造的霸主,而这台机床就是宏观精密结构的中坚力量,撑起航空、能源、国防那些重要核心部件。没有它,国家想生产高端设备,就只好依赖别人了。
一众国际伙伴很快就留意到了,尤其是美国的航空公司。到2019年第一次提出购买请求,美方通过中介和张海鸥团队取得联系,报价五百万美元,想要一台样机和相关技术资料。
中国方面凭借核心技术的考量,直接拒绝了这个请求。到2020年,美方又提高出价到八百万美元,还答应提供一些航空材料的数据。在北京展开的谈判中,美方展示了自己掌握的3D打印技术资料,声称合作能帮忙加快民用飞机的研发进度。
中国团队拿出了样品,但被政府进去一阻,给否了回去。到了2021年第三次,咱们美方又派人过来考察,工程师们还跑去华中科大的实验室转了一圈。
他们用测试机床加工测试用的零件,结果确认精度比自家设备还要棒,报价是1000万美元,还包括培训。中国方面依据出口管制规定,拒绝了这笔交易。美方表示觉得遗憾,没有继续追究。
这些采购意向主要瞄准像通用电气和空客这样的企业,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在商用飞机制造上的领先地位。中国方面之所以拒绝,主要考虑国家安全问题,希望避免关键技术的外泄。美方不断强调这是民用交易,不过中方仔细权衡了双重用途的风险,坚决不批准出售。
在采购完成后,中国方面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增加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熔融层的温度,并将数据反馈到软件上。还采用复合钛合金丝进行航空接头的加工,锻造后硬度达到四百维氏。这个技术随后也应用到核电设备的制造上,用于加工大型叶轮,周期缩短了百分之三十。
到2020年,这项技术被列入商务部禁止出口限制出口的技术清单,出口时得经过批准,涉及用途、军事风险和国家安全方面都要评估。那年12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验收通过,还获得了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另外还被提名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候选。
拥有超过五十项专利,涵盖电弧熔融和激光锻造算法。这支团队建立了生产基地,每年能够生产十台设备。航空装备公司大量采购,将用于大飞机项目,旨在降低进口依赖。
实验室里测试超过一万小时,耗费了吨级金属丝。中国拒绝了对方的求购,反而让美方另外寻找途径,不过中国的领先地位已经稳住了。这件事情也意味着,中国从一个机床的进口国,逐渐转变成了创新的引领者。
到2025年初,政府把出口控制清单给升级了,里面头一份就是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包括像这种3D打印的那一类。这就要求买家得详细说明用途,是打算再出口还是用在军用方面,以及对中国安全有没有什么影响。这个措施一加强保护,也起到防止技术扩散的作用。
对产业影响挺大的,自给自足率也提高了不少。航空公司用上后,大型飞机的零部件试制周期缩短了很多。国防方面,快速原型制作的效率提升了不少,保密工作也更加稳固。
一拒绝外方之后,中国加快了技术的自主研发,拓展到核电设备等更多领域。国内供应链逐渐壮大,全球竞争力也随之提升。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的尝试都没达到预期,中国制造业正逐步迈向高端水平。
结语:
说到底,这台机床是咱们中国制造的骄傲,没出口到外面,牢牢把住了核心技术。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这份重要性一点也不比光刻机差。研发过程虽然很艰难,但取得的成果是真的硬核。盼望大家能多关注,多支持咱们国产的科技力量。
热点资讯
- 深渊蠕影VS腐木囚笼:龙与地下城古拉德与树魔的生态博弈,爱了
- 五款欧米茄腕表,从商务到潜水,总有一款让你心动
- 骨子里透着优雅的五十岁女性,其装扮一瞥便显露出尊贵气质,一睹
- [小炮APP]竞彩情报:大分三神近10场比赛仅丢9球
- 贾静雯带三个女儿度假。贾静雯于7月17日在社交平台发布母女四
- 冯绍峰:从爆红到低调,娱乐圈生存哲学探析
- 中方这次赢得狠彻底?8月1日,美国“退群”传来最新消息
- 235期李白石排列三预测奖号:15注单注参考
- 高尔夫:23款R-Line Lite,准新小钢炮,8。6秒加
- 《好莱坞往事》计划拍续集 大卫·芬奇执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