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称俄乌冲突或效仿美对日核武,摧毁乌抵抗能力
俄罗斯高官一句话,整个世界都吓得冒冷汗。2023年7月5日,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平台上扔出一句狠话。他说俄乌冲突可能会像美国当年炸日本那样,用核武器“打断乌克兰的最后一根脊柱”。这话一出来,立马在全球炸开了锅。梅德韦杰夫可不是啥小角色。这位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以前是当过总统的大人物。他以前给人的印象还算温和,甚至想和西方搞好关系。可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画风彻底变了。西装领带变成了军装外套,满嘴都是火药味。他那些凶狠言论成了西方媒体上的常客。这次直接拿核武器说事,还把美国和日本扯了进来。
明白人都懂他什么意思。1945年,美国为了逼日本投降,在广岛和长崎扔了原子弹。两颗炸弹就让几十万人灰飞烟灭。梅德韦杰夫现在把这档子事翻出来,威胁的味道太浓了。他说乌克兰像根“脊柱”,战术核武器就能把它打断。说白了,这是赤裸裸的核战争预警信号。为什么这时候放出这种狠话?看看2023年夏天的战局就明白了。俄乌战场打得像滩烂泥,谁都没讨到便宜。乌克兰顶着西方援助在反攻,可进展慢得让人着急。俄罗斯这边也难受,经济被西方制裁搞得喘不过气。军事实力与后勤保障在乌克兰战场受到考验。
梅德韦杰夫这时候喊核武器,更像是给自家打气。摆明了告诉乌克兰和西方,别把俄罗斯逼到墙角。真惹急了啥事都干得出来。其实核武器真不是闹着玩的。俄罗斯手里捏着近6000枚核弹头。其中1500多枚架在导弹上随时待命。就算只是战术核武器,威力也够吓人。一炮下去几十公里变废墟,更别说后续的辐射灾难了。梅德韦杰夫还特意点了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名。这地方可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2022年被俄罗斯占了之后就没消停过。附近炮火不断,国际原子能机构把警报都拉响了。
真要打坏了核反应堆,乌克兰遭殃,俄罗斯跑不了,连整个欧洲都得跟着倒霉。国际社会当然坐不住。美国立马回应,谁用核武器就收拾谁。北约也说这会让冲突升级到新阶段。联合国赶紧开会,各国代表吵成一锅粥。波兰老百姓更慌,听说自家可能被瞄准,都上街抗议了。核危机似乎一触即发。可转眼到了2025年,核按钮还是没人敢按。战场上照样你来我往,但谁都没再提扔核弹的事。梅德韦杰夫自己在国内的影响力反倒降了。俄罗斯老百姓眼下更关心粮食价格和暖气供应。
打核战争?先让他们把日子过下去再说吧。倒是扎波罗热核电站成了悬在头顶的剑。各路核查小组进进出出,就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万一哪天哪发炮弹不长眼,后果难以预料。外交谈判到现在也没啥突破。两边嘴巴都很硬,互相威胁成了家常便饭。可没人真敢踏过核战争那条红线。梅德韦杰夫这番话,听着像是末日预告。细品更像是心理战。俄乌战场拖得太久,俄罗斯想找个台阶下。拿核武器出来吓唬人,指望着西方怂了、乌克兰怕了。
可大家都不是吓大的。美国北约的表态很明确,动核就玩命。这种玉石俱焚的事,普京也得掂量掂量。核武器这玩意儿,在发射架上的时候威力最大。真按下去,谁都玩完。这场核战争边缘的俄罗斯政治博弈,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2023年夏天那会儿,战场形势确实胶着。乌克兰军队在东部战线反复拉锯。美国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给俄军造成不小麻烦。俄罗斯方面则依靠火炮优势固守阵地。双方在巴赫穆特等地展开惨烈争夺。每天伤亡数字看得人头皮发麻。
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的冲击逐渐显现。超市货架开始出现空缺。汽车零件供应紧张。普通民众生活成本明显上涨。梅德韦杰夫选择这个时间点放狠话,时机拿捏得很准。西方军援乌克兰的力度正在加大。德国刚批准提供豹式坦克。美国讨论起F-16战机转让的可能性。俄罗斯需要展示更强硬的姿态。核威慑就成了最直接的筹码。不过话说回来,核威胁也不是新鲜招数。早在2022年9月,普京就暗示过不排除使用核武器。
梅德韦杰夫这次不过是把话说得更露骨。他把乌克兰比作“脊柱”的说法挺耐人寻味。脊柱是支撑人体的关键部位。打断脊柱意味着彻底瘫痪。这暗示俄罗斯要摧毁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场景被描绘得如此具体。国际社会反应强烈不是没道理。核不扩散条约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全球核军控机制摇摇欲坠。联合国安理会为此召开紧急会议。五常代表唇枪舌剑吵得不可开交。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直接点名批评梅德韦杰夫。欧洲多国召回驻俄大使磋商。金融市场出现短暂恐慌。黄金价格应声上涨。国际油价波动加剧。全球粮食供应链紧张状况雪上加霜。乌克兰作为粮仓的地位举足轻重。战事持续影响黑海粮食运输。非洲多国面临饥荒威胁。核危机阴影让情况更复杂。俄罗斯的核武库规模确实惊人。苏联留下的遗产数量庞大。维护这些核武器花费不菲。俄罗斯军费开支因此居高不下。
战术核武器不同于战略核武器。当量较小,机动性强。理论上适合战场使用。但核辐射污染不会区分敌我。风向变化可能让俄军自食其果。切尔诺贝利的教训历历在目。扎波罗热核电站的隐患更现实。六座反应堆若遭破坏。放射性物质可能覆盖整个东欧。欧盟为此成立特别应对小组。防辐射药物储备紧急增加。波兰等国开展核应急演练。民众抢购碘片的场景似曾相识。
时间来到2025年,核危机最危险的时刻似乎过去。但隐患并未消除。俄乌前线依然炮声隆隆。无人机袭击成为日常。战壕里的士兵还在苦苦支撑。和平谈判陷入僵局。双方立场差距太大。乌克兰要求恢复1991年边界。俄罗斯坚持承认新领土现实。国际调停努力收效甚微。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未被采纳。非洲国家组团斡旋碰壁。土耳其主持的和谈无果而终。
梅德韦杰夫本人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安全会议副主席的职位还在。但公开露面次数明显减少。Telegram账号更新频率降低。有分析认为克里姆林宫内部权力结构调整。激进派影响力有所下降。务实派开始占据上风。俄罗斯经济适应了制裁环境。油气出口转向亚洲市场。人民币结算比例大幅提升。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民生问题仍是政府首要挑战。通胀压力困扰普通家庭。退休金实际购买力下降。民众更关注面包价格而非核导弹。
战场态势进入消耗战阶段。乌克兰反攻势头减弱。西方军援出现疲态。美国国会拨款争议不断。欧盟内部对援乌产生分歧。俄罗斯采取防御态势。重点巩固占领区统治。组织当地民众加入俄籍。举行地方选举强化控制。扎波罗热核电站仍是定时炸弹。国际原子能机构定期发布报告。警告周边交火从未停止。反应堆安全系统存在隐患。冷却池遭炮击风险始终存在。专家评估最坏情况可能影响半个欧洲。
核威胁言论的实际效果值得玩味。2023年那波危机后。乌克兰军队并未停止反攻。西方援助反而继续加码。俄罗斯期待的威慑效果落空。反而招致更严厉制裁。日本追加对俄出口限制。韩国扩大制裁名单。瑞士冻结更多俄资产。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似乎不太划算。普京在2024年连任后。公开讲话中避免提及核武器。转而强调特别军事行动的必要性。宣传重点放在保护俄语居民权益。
分析人士注意到微妙变化。克里姆林宫更倾向常规战争解决方案。瓦格纳事件后军方地位提升。核选项被列为最后手段。战场指挥官获得更大自主权。战术核武器的讨论逐渐冷却。不过梅德韦杰夫那句名言已成标志性事件。被写入多国军事院校教材。作为核威慑理论的现代案例。研究他发言时机和措辞的选择。成为国际关系学者的新课题。有论文专门分析“脊柱”这个比喻的心理学意义。
回头看这场核危机风波。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俄罗斯通过提高威慑等级。试探西方反应底线。同时凝聚国内强硬派支持。当发现对方不吃这套时。便悄然降低调门。这种策略在2022年部分奏效。延缓了西方重武器援助。但在2023年效果明显减弱。说明国际社会逐渐适应这种威胁。核恫吓的边际效应递减。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前。
现在最大的悬念是。这种危险的核边缘游戏还会重演吗?
热点资讯
- 深渊蠕影VS腐木囚笼:龙与地下城古拉德与树魔的生态博弈,爱了
- 贾静雯带三个女儿度假。贾静雯于7月17日在社交平台发布母女四
- [小炮APP]竞彩情报:大分三神近10场比赛仅丢9球
- 《好莱坞往事》计划拍续集 大卫·芬奇执导
- 没单位个人社保怎么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指南
- 他称为猎豹, 是金元足球留下的遗珠, 为何选择留下?
- 小波特: 詹姆斯是伟大的象征 我能在系列赛中击败他感觉太棒了
- 骨子里透着优雅的五十岁女性,其装扮一瞥便显露出尊贵气质,一睹
- 冯绍峰:从爆红到低调,娱乐圈生存哲学探析
- 中方这次赢得狠彻底?8月1日,美国“退群”传来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