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一等功警官周建忠主动投案?玉溪四任书记落马

点击次数:57 发布日期:2025-10-10

周建忠资料图。

2025年9月25日,云南省纪委监委发布的一则简短通报,再次将滇中地区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玉溪市委书记周建忠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主动投案,并接受相应的审查与调查。

自他自云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的职位上调至玉溪市担任“一把手”至今,不过短短八个月的时间。

这位曾于缉毒一线与毒枭展开生死较量的公安干部,将“缉毒即使命”这一信念铭记于笔记本之上,在汶川地震中,他连续72小时未曾合眼,奋力转移伤员,被赞誉为“铁人”。然而,他却终究未能坚守住权力的最后一道防线。

更令人咋舌的是,周建忠已成为玉溪市近年来第四位被查处的市委书记。从张祖林到罗应光,再到王力,四任市委书记接连遭遇滑铁卢,这不仅揭露了玉溪官场的一处“生态疮疤”,更是权力运行过程中“监督空白”与“初心迷失”的深层难题的缩影。

在缉毒勇士的荣誉勋章与自首公告的交织之中,当“临危受命”的期望与“新官上任”的跌落相互碰撞,周建忠的人生轨迹,便成为了审视当代官员权力起伏的鲜明个案。

周建忠图。

一、踏入警队之门:在简朴的三合板宿舍中研读《刑法》,那位22岁的年轻民警,挥笔留下了“缉毒,生死攸关”的坚定誓言。

1970年四月,周建忠在云南楚雄州的牟定县降生,该县地处“金三角”毒品通道的邻近地带,这一片土地不仅见证了他职业生涯的起步,也成为了他长久以来的情感依托。

1991年,周建忠,一位年仅21岁的优秀毕业生,怀揣着荣誉证书,毅然踏入了公安系统的大门,他的职业生涯第一站,便是楚雄州武定县公安局。

在那个时期,办公环境相当简陋,他栖身于由三合板搭建的临时宿舍之中。日间,他随资深民警走村串巷,调查案件;而夜晚,则利用审讯室透出的微弱灯光,逐字逐句地将整部《刑法》抄写完毕。“当时,我坚信警察就是‘正义的化身’,每多掌握一条法条,便能多一份守护平安的力量。”多年之后,他在公安系统内部的一次座谈会上如此回忆。

那是一个改变周建忠职业生涯深秋的偶然。1992年的那个季节,武定县公路边发生了一起惨案,一名卡车司机遇害,现场散落着100克被塑料纸严密包裹的海洛因。那是周建忠首次直面毒品的残忍面目。

目睹司机家属悲痛欲绝的哭诉,22岁的他于笔记本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缉毒,非职业,乃使命。”这句誓言,自此陪伴他度过了长达30余年的警界生涯,亦成为后来人们回顾其人生历程时,最为鲜明且充满反差的写照。

在武定县度过的三年时光里,周建忠走遍了全县13个乡镇的各个村落寨落,无论是调解邻里间的纷争,还是追查盗窃案件,作为一名基层民警,他所经历的琐碎与辛劳,使他深刻洞察了滇中农村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声。

他并非如某些年轻干部那般急躁,他乐于蹲在田埂之上,与老农畅谈一整个午后,他能清楚得知哪家子女外出他乡务工,哪家牲畜曾遗失过。

同事们回忆道,正是那种“接地气”的务实精神,为他日后的缉毒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地形的熟知、对民情的洞悉,这些成为了他抵御毒贩的隐蔽利器。

▲周建忠图。

二、滇中禁毒勇士:在零下五度的严寒中,英勇枪战捕获毒枭,25岁之际荣获个人一等功勋。

1995年,周建忠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他被任命为楚雄州缉毒大队的副大队长。那时的楚雄,地处“金三角”毒品北运的主要通道,毒贩活动异常猖獗。缉毒大队仅有11名队员,他们肩负着数百公里边境线的严密封锁与拦截任务。

周建忠毅然自告奋勇,投身于永仁县与四川省交界处那条毒道交织之地。此地山岭巍峨,峡谷幽深,冬季的气温常常跌至零下。他率领队员们化身为农民、商贩,在凛冽寒风中蹲守,已然成为生活的常态。

1996年的冬日,永仁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缉毒行动,这场行动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为耀眼的篇章。情报显示,一宗重量高达90公斤的冰毒将经由货车途径此地。周建忠巧妙地伪装成牛贩子,在公路旁的草棚中静候了三夜,尽管手脚冻得近乎麻木,他仍坚守岗位,不敢有丝毫懈怠。第四日的凌晨,目标货车终于如期而至。在周建忠率领的队伍上前进行检查时,毒贩却突然拔枪相对。

在短短47秒的枪战交锋中,周建忠的右手腕不幸被弹片擦伤,鲜血染红了警服。尽管如此,他依旧紧握住毒贩的手腕,与队友们共同成功缴获了全部毒品。此役过后,周建忠荣获个人一等功,那枚烫金的奖状,他始终珍藏在办公室抽屉的最深处。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这身警服是凭借着生命和勇气换来的。

缉毒之险,远不止于枪林弹雨。1999年,周建忠率领队伍在元谋县布下天罗地网,目标是捉拿一名犯下多起命案的A级通缉毒枭。然而,就在行动当天,他接到了家中急电,父亲被诊断出患有肺病,急需转院治疗。妻子泪眼盈盈,恳求他回家签字,但他只能硬着心肠回应:“等我捉拿到这个毒贩再说。”

在他完成工作任务,匆匆赶至医院之际,父亲手术已然完成,苏醒后的第一句话便是:“身着警服者,应先考虑大众。”这句托付,随之成为了周建忠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亦成为他早期职业生涯的精神支柱。

为有效遏制利用药企冷链物流车辆进行的新型毒品走私犯罪,周建忠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接受挂职担任当地一家制药企业的助理。在半年的任职期间,他随货车穿梭于云南的各个角落,深入了解了冷链物流的运作流程和潜在漏洞。最终,他携手药监部门成功查获了210公斤藏匿于药品包装箱内的毒品。

自被任命为元谋县公安局长以来,他不仅创新推出“流动派出所”,将办公地点设于村口,更是特邀农科院专家为农民传授反季蔬菜种植技术,通过增加收入显著降低了当地的刑事发案率达42%。在全国公安局长轮训班上,他提出的“警察的枪口既要指向罪犯,也要指向贫穷”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众多同行的心灵。

周建忠图。

三、从州局副职到地市公安主官:汶川地震72小时连轴转,丽江古城涉毒警情降93%

2007年,周建忠同志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37岁的他荣升为楚雄州公安局副局长,完成了从“一线指挥员”到“管理层”的华丽转身。他的工作舞台也从滇中广袤的农村延伸至更为广阔的区域。

昔日的楚雄,正承受着“两抢”案件频发、毒品犯罪加剧的双重压力。周建忠同志主动领导并推动了“滇中天眼”项目的实施,于交通要道及乡镇集市安装了监控设备。仅两年光景,全州“两抢”案件便锐减了61%。此外,他还牵头构建了跨区域禁毒合作机制,在三年内与四川、贵州警方联手,共缴获毒品1.8吨,使得楚雄州的缉毒工作连续多年稳居云南省的领先地位。

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难中,周建忠的“铁人”形象再度鲜明地显现。彼时,楚雄州禄丰县作为云南通往四川的关键中转枢纽,他率领公安干警在此设立应急指挥部,连续72小时未曾合眼,成功协调转运伤员1300余名、救灾物资200余吨。

镜头捕捉到了他的身影:眼中布满血丝,警服上斑驳着泥土,他却依然高声指挥着车辆调度。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斗争中,他再度荣获三等功,并在全省公安系统中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2015年,周建忠,年满45岁,受命担任丽江市副市长及市公安局局长一职。他所面临的是一座旅游城市独有的治安挑战——古城之内,涉毒娱乐场所屡见不鲜,游客的不满之声此起彼伏,投诉案件频发。

履新伊始,他即在凌晨两点率领团队对古城内的酒吧与KTV展开突击检查。在随后召开的现场会议上,他明确表示:“必须彻底摧毁所有涉毒场所的标识,绝不允许毒品玷污丽江的声誉。”

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他彻底清点了286家娱乐场所,对其中的37家依法吊销了营业执照,并成功抓获了120余名涉毒人员,使得古城的涉毒警情直接减少了93%。据当地商户回忆,那段日子里,夜幕降临后漫步古城,能明显感受到安全感大幅提升,警察巡逻的频率也比以往显著增多。

2017年,周建忠再次获得重用,被任命为昆明市副市长兼市公安局局长。鉴于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其面临的禁毒压力尤为严峻,跨境贩毒及大宗毒品交易案件层出不穷。他亲自牵头实施了“鹰眼”专项行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成功锁定了一批可疑物流线索,一次性查获了233吨可疑化学品,有效阻止了这些原料被加工成毒品流入市场。在昆明公安系统任职仅三个月,他便成功破获毒品案件1123起,缴获毒品总量超过800公斤,其先进经验还受到了央媒的专题报道。

此刻的周建忠,已在云南公安系统中崭露头角,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明星干部”——从基层一线的民警成长为省会城市的公安局长,他凭借二十余年的辉煌业绩,充分证明了其既能冲锋在前,英勇作战,亦能在管理层中运筹帷幄,统筹全局。

▲周建忠图。

四、跻身省级公安核心:三国同步收网缴毒200万粒,边境抗疫63天睡不足4小时

2019年,对于周建忠而言,无疑是职业生涯的“关键跃迁之年”。在这一年,他由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一跃而成为云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随后,仅两年时间,他又荣升为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正厅级),从而正式踏入省级公安系统的核心圈层。在此职位上,他协助厅长管理日常事务,并肩负起禁毒、治安、应急等关键领域的重任。

任职于省厅期间,周建忠积极领导了一系列关键行动。2021年,他亲自担任组长,协调中老缅三国警方共同实施“雷霆扫毒”行动,同步展开收网行动。在三国边境地区,成功抓获毒贩300余名,并缴获冰毒片剂达200万粒,一举彻底摧毁了跨境贩毒的通道。

在此次行动圆满结束后,他受邀在全国禁毒工作会议上分享了宝贵经验,并提出了“智慧禁毒”的创新理念。该理念旨在推广“云南省智慧禁毒平台”,通过整合公安、海关、物流等多方数据资源,实现了对涉毒风险的精准预警。自平台上线运行以来,仅一年时间便协助警方成功破获毒品案件500余起。

在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之际,云南边境的防控压力骤然上升,周建忠毅然决然地提出申请,主动请战,驻守在德宏州的边境一线。

63天里,他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既要协调警力防控疫情,又要打击边境偷渡、贩毒等违法犯罪。有下属回忆:“他每天清晨六点便抵达卡点进行巡查,晚间还需主持视频会议,部署后续工作。有时疲惫至极,只需倚靠在椅子上,便能迅速入睡。然而,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他总能迅速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这段经历,使得他在公安系统内又赢得了“拼命三郎”的美誉。

此刻的周建忠,前程似锦,一片光明——由缉毒英雄蜕变为省级公安高层,他的生涯记录着无数辉煌与荣耀,外界普遍看好,料想他的未来将迈向更为显赫的领导之位。

未曾料想,命运的转捩点竟在2025年不期而至。

▲周建忠图。

五、玉溪履新之际:“临危受命”抑或“棘手难题”?秘密探访菜市场查处1200台不合格计量器具

2025年1月,一则人事变动消息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云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周建忠,被任命为玉溪市委书记,此任命填补了先前王力离任后的空缺,而王力当时尚未受到调查。

此次职务调整,被众多媒体解读为“临危受命”——鉴于玉溪市先前已有两位市委书记(张祖林、罗应光)相继失职,当地的政治环境亟待整顿。周建忠同志的政法工作经历,被广泛认为将有力保障玉溪的社会稳定与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

周建忠对于“救火队员”这一称号,在就职典礼上表现得异常谦逊:“身为云南之子,我对玉溪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我的首要任务,便是将关乎民生的琐事处理妥当,将发展的实际工作落到实处,不负组织与民众的期望。”他的行动也证明了他的决心——上任次日,他便没有携带随从,也未事先告知任何人,悄然走访了玉溪市红塔区的农贸集市。

于市集之中,他目睹众多摊主私自使用“缺斤少两”的电子秤,遂即刻向市场监管部门提出诉求。短短一个月间,玉溪全市共撤除不合格电子秤1200台,并对87名违规摊贩依法立案查处,使得农贸市场的投诉数量锐减了70%。

在生态保护领域,周建忠先生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在调研抚仙湖的过程中,他发现湖面上出现了蓝藻的征兆,立刻约谈了玉溪市环保局局长,并限期一周内提交整改方案。同时,他在湖边设立了“生态监督岗”,并邀请了群众共同参与监督工作。

抚仙湖,玉溪的璀璨明珠,绝不能被污染的阴霾所遮蔽。”他在调研会上郑重强调。与此同时,他积极推动玉溪与昆明的产业协同发展,主持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并郑重承诺将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难题。

在那段时光里,周建忠的公开行程异常紧凑:2025年8月10日,他带领团队深入峨山县进行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紧接着,8月13日,他赶赴元江县,就防汛救灾工作进行部署;14日,他又转战易门县,对当地的防汛工作进行了细致检查;15日,他来到新平县,调研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19日,他走访并慰问了抗战老战士,传递敬意与关怀;21日,则主持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议,并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集中学习。

自民生关切至生态保护,自防汛抗洪至党建工作,他的足迹遍布玉溪的各个角落,外界亦开始对这位“新任书记”抱以热切的期待。然而,自8月21日起,周建忠的“公开行踪”突然画上了句号——他自那以后便未再出现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之中。

六、传闻纷飞:自媒体上简历频现,评论区热议纷纷,“书记去向”成为玉溪市民热议话题。

周建忠的突然“失踪”,很快在坊间引起了广泛的猜测。2025年8月28日,一家嗅觉敏锐的自媒体不寻常地公布了周建忠的详尽履历,这份简历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从1991年投身工作至今,直至2025年担任玉溪市委书记的职业生涯。这一行为本身即显得异常——一般情况下,非官方渠道发布现任官员的完整履历,常常伴随着某种“特殊信息”。

一位网友留言道“估计快了”,而另一位网友则回应以“已经了”。这两句看似随意的口语表达,虽未明言,却蕴含着丰富的暗示,只有那些熟悉官场语境的人方能心领神会。

与此同时,玉溪城内流传着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周书记不久前已被带走,据说此事与先前案件有所牵连。”虽未得到官方的确认,然而这些传闻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迅速在城中蔓延开来。

真正引发“失踪”议题热议的,便是两次关键活动的意外缺席。

2025年9月3日,玉溪市动员全市干部与民众共同收听并观看九三阅兵的壮丽场面。据官方报道,市委副书记兼市长胡江辉,市委副书记王美荣等一众市领导均齐聚市委办公大楼,集体观看了直播,然而,市委书记周建忠的缺席却引人注目。

有网友在玉溪市政府官方网站留言咨询:“市委书记在何处?为何未见其一同观看?”然而,该问题并未获得官方回复。

9月12日,玉溪市隆重举办了2025年下半年新兵的欢送盛典。依照惯例,市委书记,作为玉溪军分区党委的第一书记,往往会在此类重大活动中亲临现场并发表讲话。然而,此次活动的焦点却转移到了市委副书记兼市长胡江辉身上。

8月21日是他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他很可能在8月下旬遭到带走。官方发布的“主动投案”声明,似乎是对那段“失踪期”的一种官方解释。

▲周建忠图。

七、靴子落地:官方发布通报,披露“主动投案”消息,其8个月的仕途生涯于此戛然而止。

2025年9月25日,上午10时整,云南省纪委监委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简报:“玉溪市委书记周建忠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已主动投案自首。目前,他正接受云南省纪委监委的纪律审查与监察调查。”

寥寥数语,未涉案件细节,亦无背景交代,然而“主动投案”四字,便已彰显事态之严重。

发布后,迅速登顶媒体头条。

人们震惊的,不仅是周建忠的落马,更是他“主动投案”的选择——在当前反腐高压态势下,主动投案已成为部分违纪违法官员的“选择”,但对于周建忠这样有过“英雄履历”的官员来说,主动投案更具象征意义:它昭示着,无论过往成就何其辉煌,只要触犯了纪法底线,终须直面自己的“过失”。

审视周建忠在玉溪的从政生涯,自2025年1月至9月短短8个月间,其处境可谓“初露端倪”即遭挫折。上任伊始,他对民生福祉的承诺、对生态建设的规划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构想,皆因失势而戛然而止,留下遗憾。

玉溪地方的干部不禁感慨道:“初来乍到之时,众人皆视他为‘实干型’干部,以为他将给玉溪带来一番新气象,却未曾想,意外之事竟如此迅速地降临。”

针对周建忠涉嫌违纪违法的具体情况,官方尚未透露详细信息。然而,综合其个人履历及玉溪地区的官场环境,外界推测,其问题可能源于他在公安系统任职期间涉及权力滥用、项目审批等方面的不当行为,亦或与玉溪市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有关——毕竟,他的前任三位市委书记均因“受贿”、“干预市场经济”等问题而落马。

在“主动投案”的背后,究竟是他对“纸包不住火”这一道理的深刻认识,还是他试图通过主动交代来争取宽大处理,这一切都需要待调查结果揭晓方能明了。

▲周建忠图。

八、玉溪“官场魔咒”显现:四任市委书记相继落马,张祖林至周建忠的“权力接力”演变为一场令人瞩目的“坠落”之旅。

周建忠的陨落,并非玉溪官场孤立的个案,而是“第四棒”接踵而至的连续事件。

自2014年卸任的张祖林,至2020年自愿投案自首的罗应光,再到2025年8月受到调查的王力,以及现时的周建忠,玉溪市市委书记一职接连出现贪腐现象,此情形在全国实属罕见,外界因而将其称作玉溪的“官场魔咒”。

第一任落马书记:张祖林。

1959年诞生的张祖林,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担任玉溪市委书记,卸任后履职云南省副省长之职。然而,2024年3月,张祖林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遭到调查;2025年6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宣判,判决张祖林收受人民币1.22亿元的贿赂,判处其无期徒刑,并剥夺终身政治权利。他的倒台,揭开了一层面纱,揭示了玉溪官场中腐败的冰山一角——滥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工程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等方面的便利,收取巨额贿赂。

第二任落马书记:罗应光。

1966年诞生的罗应光,身为拉祜族干部,于2014年9月接棒张祖林,成为玉溪市委书记。2020年6月卸任市委书记职务后,他被任命为云南省人防办主任。然而,仅仅五个月之后,罗应光便主动投案,接受审查调查。他昔日被视为“少数民族干部的楷模”,自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历任思茅地委组织部干部、江城县委书记、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昭通市市长等职务。但遗憾的是,在玉溪市委书记的任期内,他迷失了方向,最终选择主动交代问题。

第三任落马书记:王力。

1971年诞生的王力,于2020年6月肩负起玉溪市委书记的重任,直至2025年1月卸任。同年8月1日,他不幸被查。王力以其出色的文笔而闻名,早年曾在宣威报社供职,凭借过硬的文采被调入市委办公室。此后,他一路攀升,历任曲靖市国资委副主任、保山市副市长、云南省委副秘书长等职务。在玉溪任职期间,他多次重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他最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黯然退场,具体案件详情尚未公之于众。但外界普遍猜测,此案可能与他在产业项目审批、财政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问题有关。

张祖林身陷“无期徒刑”的囹圄,罗应光选择“主动投案”,王力因“笔杆子堕落”而败北,周建忠则从“缉毒英雄”的荣耀跌落至“折戟沉沙”,四位市委书记虽各自处于不同的任职阶段,拥有各自独特的背景与经历,却无一例外地因“权力腐败”而遭受了严厉的惩处。

此中原因,远非“个人品德失守”所能概括,实则暴露了玉溪地区政治环境的“系统性弊病”——监管机制的缺失、权力运作的不透明度、以及圈子文化的侵蚀,共同导致“一把手”的权力失去有效制约,最终导致了“前腐后继”的惨剧。

周建忠 图。

九、权力的幻梦:从“缉毒楷模”跌至“违纪公职人员”,三十载官场生涯何以败于“权力诱惑”之手?

周建忠的人生轨迹,堪称一例典型的“反转样本”。前二十载,他奋战在禁毒一线,以血肉之躯和辛勤汗水铸就了荣誉;然而,随后的十年,他却在权力的漩涡中迷失自我,最终以“主动投案”的形式为自己的生涯划下了句点。

历经“命悬一线”的缉毒生涯至“触犯法纪”,这位官员的职业生涯为何急转直下?其背后揭示了权力运作中的三个关键“误区”。

第一,“功劳簿”变成“挡箭牌”。

周建忠的早年生涯,履历上赫然记载着诸多“英雄壮举”——荣获个人一等功、被评为抗震救灾的先进个人、成为禁毒工作的佼佼者,这些荣誉既为他增添了一层耀眼的光环,也可能变成束缚他的枷锁。

当他的仕途正值高峰期,他或许会想“自己有所建树,偶尔放纵无妨”,甚至将“功绩”当作寻求特殊待遇的借口。

这种对“功过相抵”的误解,使他逐渐松懈了对自身的约束,从沉溺于微小的恩赐起步,逐步堕入了违纪违法的泥潭。

第二,“角色转换”中的“监督缺位”。

周建忠长期供职于公安系统,那里的“垂直管理”与“命令式文化”让他习以为常,习惯了发号施令。然而,当他被任命为地方主官,成为市委书记——这个“一把手”角色后,他面临的是权力更为集中,监督却相对薄弱的环境。从一名“执法者”转变为“决策者”,这一角色的转换要求他具备更为严明的纪律意识和健全的监督机制。但玉溪当地的监督体系似乎未能跟上这一步伐——连续四任市委书记相继落马,这一现象暴露出“同级监督软弱无力、上级监督鞭长莫及、群众监督难以发挥实效”的问题长期存在,使得“一把手”的权力失去了应有的制约。

第三,“环境影响”中的“随波逐流”。

玉溪,被誉为云南的“经济重镇”,坐拥红塔集团等众多大型企业,其工程项目繁多,资金流动量大,因此腐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张祖林、罗应光、王力等人的倒台,均与“工程项目审批”、“土地出让”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等领域密切相关。周建忠身处这样的复杂环境之中,自然难以避免受到“圈子文化”和“利益诱惑”的侵蚀。

尤其是在目睹前任书记的“操作模式”以及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的情况下,他往往会产生“别人能行,我亦能行”的误解,进而深陷“塌方式腐败”的泥沼之中。

正如一位纪检监察干部所言:“周建忠的悲剧,并非一朝一夕所铸。他并非对法律一无所知,相反,他早年曾研读《刑法》、处理过无数案件,对纪法的红线比任何人都更加明了。

然而,权力之重伴随着诱惑的增多,若一旦丧失了最初的信念,遗忘“权从何来、权为谁用”,即便是再坚韧的“英雄意志”,亦可能被“权力诱惑”所侵蚀。

周建忠 图。

十、破局之道:玉溪反腐并非“终点”,优化政治生态亟需“制度之策”发力。

周建忠主动自首,加之四位市委书记相继落马,玉溪市因而成为了全国反腐斗争的焦点所在。然而,反腐斗争的宗旨并非仅仅在于“抓捕多少人”,其核心在于“净化政治生态”以及“预防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对玉溪而言,目前最为急迫的使命,便是从“个案处理”迈向“体系整治”,依托制度的力量来破解“权力僵局”。

首先,要强化“一把手”监督。

四位市委书记相继失足,其根本症结在于“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且监督机制不健全。展望未来,玉溪市亟需构建“一把手”权力清单制度,清晰界定“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并强化同级纪委的监督职能,促使“一把手”定期向纪委汇报履职和廉洁情况,确保权力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同时,不妨引入“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政务信息、搭建举报平台等多种途径,使“一把手”的权力受到社会各界的有力制约。

其次,要修复“政治生态”。

玉溪的“圈子文化”与“利益链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其治理亦需经历长期的努力。一方面,我们应深入实施“以案促改”的策略,通过张祖林、罗应光、王力、周建忠等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使干部们心存敬畏、严守戒惧、坚守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打破“圈子文化”的桎梏,在干部选拔与任用过程中,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杜绝“任人唯亲”与“任人唯圈”的现象,确保那些品行端正、能力出众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最后,要推动“发展与反腐并行”。

玉溪绝不能因“四任书记相继落马”而陷入发展停滞的困境,反需以此反腐行动为契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生福祉。

譬如,在抚仙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以生态为代价换取项目发展”的恶劣做法,并构建起长效的防护体系;在产业布局与发展过程中,则需严格规范项目审批流程,有效遏制“权力寻租”现象,确保玉溪“云烟之府”和“花灯之里”的美誉,得以重返“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正如云南省纪委监委在通报中所明确指出:“周建忠的主动投案,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方面的坚定意志与强大威慑力。”

任何违反纪律和法律的行为,不论其担任的职位高低、所取得的功绩大小,都将面临严格的追责。”反腐斗争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对于玉溪而言,唯有彻底整治政治环境,方能确保抚仙湖的碧波荡漾、哀牢山的云雾缭绕永存,让玉溪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民众。

▲周建忠图。

结语

将周建忠的缉毒手记与自我投案的消息并列呈现,将玉溪市历任四位市委书记的简历与落马公告交织对照,我们目睹的,不仅仅是单个生命轨迹的起伏跌宕,更是权力运作的深刻警示。

周建忠曾言:“人或许能够被击倒,却绝不能被彻底摧毁。”然而,最终将他击倒的,并非毒贩的枪口,而是源自内心的“权力欲”;而他之所以被摧毁,并非源于工作的艰难,而是由于对纪律与法纪底线的“轻视”。

玉溪市的反腐浪潮尚未平息。周建忠案的调查进展、王力案的发展动向,以及政治生态改善的成效,无疑将继续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

不论结局如何,一个事实已然昭然若揭:权力源自人民,其唯一宗旨是为民服务;若将权力视为私利,将功绩等同于特权,即便再显赫的生涯也将沦为耻辱的象征,即便再璀璨的光环也将沦为遮掩羞耻的幌子。

抚仙湖之水依旧澄澈见底,哀牢山巅的云雾仍旧翻滚不息,通海古城的青石板路依旧默默承载着岁月流转的记忆。

期盼这场反腐浪潮能够使玉溪的官场重拾清明的风貌,让这片“云烟之地”不仅经济兴盛,更添政治的纯洁;让这方“花灯之域”不仅文化充满生机,亦彰显干部的廉洁自律。

终究,民众所渴望的,非“英雄之陨落”,而是“权力之纯洁”;非“反腐之震撼”,而是“生态之永恒”。

这,无疑成为了周建忠“人生反转”故事中,给予我们最深刻启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