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通威股份600438:双主业布局下的光伏龙头

点击次数:51 发布日期:2025-07-29

通威股份作为中国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919.94亿元,同比下降33.87%;归母净利润-70.39亿元,同比由盈转亏。这一业绩波动,既受行业周期性下行影响,也有公司主动调整的因素。通威股份以“渔光一体”模式实现农业与光伏的跨界融合,打造出独特的双主业商业模式,在行业低谷期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公司基本情况及战略转型

通威股份成立于1995年12月8日,2004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438。公司实施“光伏+农牧”双主业战略,已成为全球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水产饲料市场也占据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遍布全球的20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6万人。

通威股份的战略转型始于2016年,完成了光伏新能源业务的整合,实现饲料与光伏双主业协同。这一转型决策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使公司从单一农业企业转变为横跨两大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通威的“冠军基因”源于农业行业的成功经验,公司创始人刘汉元凭借技术创新(如“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和管理优势,将通威打造为全球水产饲料市场的领导者。这种成功经验被复制到光伏领域,推动公司在硅料和电池环节占据领先地位。

在光伏产业链布局上,通威股份采取垂直一体化策略,覆盖从工业硅到终端电站的全产业链。这一布局优势明显:既能控制成本,提高毛利率;又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应对行业周期波动。截至2024年底,通威股份工业硅产能达30万吨、多晶硅产能超90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超150GW(TNC)、组件产能超90GW。根据公司业务发展规划,2025年各环节暂无新增产能,重点聚焦存量项目进度款和尾款支付及技术研发与工艺改进。

光伏业务板块

通威股份的光伏业务涵盖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以及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在光伏产业链中,通威股份的硅料和电池片环节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组件环节则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在高纯晶硅方面,2024年公司实现销量46.76万吨,同比增长20.76%,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市占率全球第一。公司顺应行业需求趋势,全年N型产出占比超90%,并推动N型硅料提质增效,成功实现电子级多晶硅批量稳定供货,新增通过4家海外客户验证。在成本控制上,通威股份持续优化工艺与创新管理机制,导入60对棒还原炉、高沸裂解、废硅粉回收等关键设备和技术,多项降耗攻关成效显著。其中,综合电耗、硅耗分别降至46度、1.04Kg以内,内蒙基地生产现金成本已降至2.7万元/吨以内(不含税),远低于行业平均成本(4.2万元/吨)。

太阳能电池方面,2024年公司实现销量87.68GW(含自用),同比增长8.7%。据InfoLinkConsulting数据,通威股份已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电池出货量榜首,2024年电池全球市占率约14%。公司加速存量PERC产能升级、完善研发平台系统构建、加强精益化生产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在光伏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技术创新上,通威股份围绕TNC技术,从多个维度深入推进提效降本。通过优化生产节拍、升级网版图形、循环利用化学品、导入国产化浆料等措施,在单线产能、A级率、转换效率、非硅成本等方面树立行业标杆。目前,TNC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5.28%,单瓦非硅成本0.16元(行业平均0.18元),产能利用率高达95%(行业平均75%)。

组件业务方面,2024年公司组件销量45.71GW,同比增长46.93%,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五。公司完成了产能从PERC向TOPCon的切换,TNC产能规模达150GW,并成功推动TOPConPECVD技术市占率超50%。在海外市场拓展上,公司持续深耕欧洲、亚太、中东非等核心市场,成功斩获沙特、波兰等多国GW级项目订单,突破欧洲大型能源集团合作壁垒。2024年公司海外组件销量同比增长99%,实现跨越式增长。

农牧业务板块

通威股份的农牧业务主要包括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等产品的研究、生产和销售。在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背景下,农牧业务成为公司的稳定器和现金流来源。

2024年,通威股份的水产饲料销量逆势增长,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二位。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水产饲料行业CR3为海大集团(14%)、通威股份(10%)、新希望(5%)。通威股份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在标准化建设上,公司从2020年开始推行标准化管理,借助外部机构赋能、内部人力引进等持续跟进,实现了标准化一阶段建设的初步目标。

在成本控制上,通威股份将豆粕替代比例提升至35%,单吨成本下降200元,有效提升了农牧业务的盈利能力。在产品质量方面,公司提出“通威料,不偷料”的产品口号,并向全国养殖户庄重承诺通威“原料稳定,质量如一”,进一步巩固了在水产饲料市场的领先地位。

通威股份的“渔光一体”模式将光伏电站建在养殖水面,大幅提升了土地复合利用率。根据公司调研数据,在江苏的泗洪、如东等地,已实现1千亩、1万亩、3万亩甚至5万亩的基地改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个乡、一个镇往往在几年时间内旧貌换新颜,同时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财务数据分析

通威股份2024年财务表现受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影响显著。从营收结构看,2023年公司主营业务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相关业务收入693.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9.87%;高纯晶硅、化工及相关业务收入447.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21%;饲料、食品及相关业务收入354.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51%;光伏电力及相关业务收入44.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91%。

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33.87%,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首先,硅料价格暴跌导致毛利率大幅下滑。2024年,多晶硅价格从年初的6.5万元/吨暴跌至年底的3.9万元/吨,降幅高达40%。虽然通威股份的硅料现金成本已降至2.7万元/吨以下(内蒙基地),但其他基地因电价高企(如四川丰水期后电价回升)导致成本超过4万元/吨,陷入亏损。这直接导致公司硅料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53%降至2024年的负值,成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

其次,组件业务面临价格压力和成本上升。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跌,从年初的1.86元/W跌至0.7元/W以下。通威股份的组件业务虽出货量同比增长46.93%,但毛利率仅为2.45%(2024Q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组件海外运输成本激增(占销售费用15%左右),以及海外关税壁垒(如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出口的电池和组件发起双反调查),进一步挤压了组件业务的利润空间。

第三,资产减值损失拖累业绩。2024年,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10亿元,其中46亿元为存货跌价,7.5亿元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硅料库存跌价所致,公司硅料库存约26万吨,行业总库存预计在45万吨左右,总体库存压力仍较大。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9.33亿元,同比下降18.58%;归母净利润亏损25.93亿元,同比下降229.56%;扣非净利润亏损26.08亿元,同比下降230.01%;毛利率为-2.88%,同比下降12.08个百分点。亏损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公司主动增加原材料及成品库存储备,应对二季度国内光伏抢装潮,导致现金短期承压;另一方面,组件海外出货占比提升至50%左右,销售费用增加(约4-5亿元),以及研发中心计提部分研发费用(约3-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司业绩下滑,但经营性现金流仍保持正流入,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加交易性金融资产约400亿元,体现了其产业链议价能力与运营效率,也为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坚实的财务支撑。

技术路线选择

2025年光伏行业正处于N型迭代加速与技术路线分化的关键阶段。TOPCon作为现阶段商业化最成熟的产品,其性价比优势已得到市场充分验证。

HJT技术虽然成本略高于TOPCon(当前HJT成本约0.32元/W,TOPCon成本约0.28元/W),但其在双面率、温度系数、衰减率等性能指标上具有优势。根据实验数据,在相同安装条件下,HJT双面组件单位MW发电量比TOPCon双面组件低约1.81%,但比PERC双面组件高约2.28% 。从系统端成本来看,HJT组件方案系统成本最低,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比PERC组件方案低0.006元/kWh 。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通威股份采取多元化布局策略。公司依托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和四川省晶硅光伏产业创新中心两大平台,以“覆盖主流技术、强化比较优势、动态适配市场”为基本原则,在巩固TOPCon量产技术领先地位的同时,持续加大HJT、IBC、钙钛矿/硅叠层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形成有通威特色的多元化技术储备。

根据公司调研数据,2025年公司将重点围绕“度电成本最优”与“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的平衡,持续在中试线上对HJT和IBC技术进行动态评估,并同时结合国内外高溢价市场接受度持续评估量产可行性。公司会始终坚持“研发端保持超前半步、量产端紧跟市场需求”的行动纲领,确保技术投入与战略布局的高度适配,为公司在技术变革浪潮中构建更强的产业韧性。

如同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一样,经过三年的回调,光伏板块已经进入了重点观察的阶段了。

都看到这里了,赶紧关注、留言、转发吧~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