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都说上海徐汇康健是“老破小”,但没人告诉你,它未来的变化有多惊人

点击次数:135 发布日期:2025-11-23

聊一个城市的板块,本质上是在聊一种“生存模型”。

很多人看上海,眼里只有陆家嘴的魔幻天际线和外滩的纸醉金迷,但这些都是城市的“面子”,是拍给游客看的宣传片。

一个城市的“里子”,藏在那些乌泱乌泱的、为生计奔波的人,每天下班后回到的小区里。

今天我们就来祛魅一个很有意思的样本:徐汇的康健板块。

这地方被很多人吹成“被低估的顶流老破小”,这个定语本身就充满了黑色幽默。

什么叫“顶流”的“老破小”?

这就像说一个人是“丐帮里最靓的仔”,听着就让人哭笑不得。

但你仔细琢磨,这背后藏着一套非常冷酷且高效的生存逻辑,这套逻辑,比任何光鲜的城市规划PPT都来得真实。

我们先来还原一个场景。

一个在漕河泾上班的程序员,我们叫他小王。

小王白天在甲级写字楼里,面对着三块屏幕,敲着改变世界的代码,和同事们聊着AIGC、元宇宙,中午吃的是70块一份的“健康轻食”。

但晚上7点,他走出灯火通明的园区,骑上电驴,十分钟后,拐进了一个90年代建成的老公房小区。

楼道里贴着“疏通下水道”的广告,邻居王阿姨正拎着一袋垃圾和他打招呼。

这个场景的割裂感,就是理解康健板块价值的钥匙。

本质上来看,康健板块的价值,不是它自己创造的,而是“寄生”出来的。

它的西北边是漕河泾开发区,北边是桂林路在建的航天城,南边是上海南站商务区,小米总部就在那。

这些地方是什么?

是上海科创产业的发动机,是源源不断制造高薪岗位和“新上海人”的地方。

这些地方负责“生产”,负责吹牛批,负责拉高整个区域的想象力。

但问题来了,这些产业园区的规划,突出一个“草台班子”式的特点:只管杀不管埋。

他们规划了成片的办公楼,却没规划足够多的、与之匹配的、价格合理的住宅。

于是,乌泱乌泱的程序员、工程师、产品经理们,拿着不菲的薪水,却发现自己买不起周边动辄十几万一平的新盘。

怎么办?

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人会变得极其“鸡贼”,会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他们要的是什么?

第一,通勤时间。

每天能多睡半小时,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子女教育。

为了孩子能进个好学校,住在“包装盒”里也认了。

第三,成熟的配套。

下楼就能买到菜,出门就有地铁,生个小病不用跑半个上海。

你看,这三样东西,房子本身的新旧,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房子只是一个实现上述三个目标的“入场券”,一个物理容器。

康健板块,就是这么一张性价比极高的“入场券”。

它就像一个旧款的、但接口齐全、位置绝佳的主板,完美兼容旁边那颗最新款的、高性能的CPU(漕河泾)。

虽然主板旧了点,但整个系统能跑起来,而且跑得还挺顺畅,这就够了。

所以,所谓康健的“宜居”,不是那种诗情画意的宜居,而是一种“预制菜”式的宜居。

教育、医疗、商业、交通,这些都是标准化配置,就像一份预制菜的料理包,虽然谈不上顶级美味,但胜在方便、齐全、口味稳定。

上师大附小、世外、中国中学,是教育包;第六人民医院、第八人民医院,是医疗包;中星城、康健广场,是商业包。

你买一套康健的老公房,本质上就是买了一份包含了所有这些“料理包”的“家庭套餐”。

这种模式下,房子的物理属性被极大地弱化了。

那个水泥盒子是80年代的还是90年代的,外立面是新刷的还是斑驳的,区别有,但不大。

这也是为什么徐汇区搞的“美丽家园”工程很聪明,他们不拆不建,就是把外立面刷一刷,把公共空间弄得漂亮点。

这是一种成本极低的“心理按摩”,让花了三五百万买下这张“入场券”的人,感觉自己买到的“包装盒”更精致了一些,仅此而已。

我们再把视角拉高一点,康健现象,其实是中国大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它揭示了一个“折叠城市”的真相:光鲜亮丽的CBD和高科技园区,像一座座孤岛,漂浮在由老旧社区构成的海洋上。

新城区的规划总是宏大而超前,但老城区的更新却总是缓慢而滞后。

这种“新旧二元结构”的并存,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势差,也给那些懂得算计的“接盘侠”们留下了套利空间。

康健板块的居民结构也很有意思。

最早是国企、高校、科研院所分的房子,这奠定了一个高素质居民的“底盘”。

后来,这批人置换升级,房子卖给了谁?

卖给了漕河泾的“新上海人”。

这个循环非常健康,保证了社区的活力和购买力。

高换手率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里的房子,金融属性远大于居住属性。

它是一个流动的筹码,一个在不同人手中传递的、通往“确定性生活”的凭证。

所以,未来的变化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

只要漕河泾、南站这些产业发动机还在转,还在创造高薪岗位,康健的价值就会一直被夯实。

所谓的轨交19号线、龙吴路功能提升,都只是给这个逻辑添砖加瓦。

它们提升的是“入场券”的含金量,让这张票更值钱。

说到底,选择康健的人,是一群最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用脚投票,放弃了对“诗和远方”的幻想,选择了眼前的“苟且”——一个能安放家庭、事业和下一代未来的、最不坏的选择。

他们或许没有住上梦想中的大平层,但他们用更低的成本,撬动了这座城市最核心的公共资源。

这种权衡和妥协,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生活智慧。

毕竟,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抓住一点确定性,哪怕它包裹在一间“老破小”的外壳里,也比追逐那些华而不实的概念要靠谱得多。

我们普通人,不就是图个安稳踏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