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从国营药房到医药流通巨头的成长之路
一、初创:老南京的 “药箱子” 根基(1951-1995)
1951 年的南京,新街口附近的几条老街上,国营药店刚兴起不久。南京医药的前身 “南京市医药公司” 就在这时候成立了,说白了就是把当时城里几家分散的国营药房、药材栈整合到一起,专门给医院、药店供药,也给老百姓卖常用药。
那时候的医药行业特别简单,基本是 “计划供应” 模式。医院要什么药,得提前报计划,公司再按指标从药厂调货;老百姓买药大多靠步行,小到感冒发烧的阿司匹林,大到救命的青霉素,都得往药店跑。有老员工回忆:“五六十年代最忙的是冬天,流感一闹,药店门口能排起长队,柜台里的药瓶擦得锃亮,每种药都得按规定剂量称,一点不能错。”
到了 70 年代,公司慢慢成了南京医药供应的 “主渠道”。那时候南京的大医院,像鼓楼医院、军区总医院,80% 的药品都是他们送的。那时候没有冷链车,夏天送胰岛素这种怕热的药,就用装着冰块的木箱装着,骑自行车往医院赶,师傅们生怕冰块化了,骑得飞快,汗流浃背也不敢停。
改革开放后,情况开始变了。80 年代初,个体药店慢慢冒出来,药厂也开始自己跑销路,国营医药公司的 “铁饭碗” 有点晃了。那时候公司遇到的最大难题是 “效率低”:调一批药得盖七八个章,从申请到送货要等一个星期,医院经常催货。有次一家郊区医院急着要抢救用的升压药,公司的调拨单还在审批,最后没办法,老经理骑着摩托车,自己带着药跑了几十公里送过去,回来就拍了桌子:“这效率不改不行!”
从那时候开始,公司试着搞改革:把原来的 “大锅饭” 改成 “按业绩算奖金”,业务员跑得多、送得快就能多拿钱;还专门成立了配送组,买了几辆二手货车,代替原来的自行车送货。到 1990 年,公司已经成了覆盖南京市区所有医院的 “医药管家”,年销售额突破 1 亿元,在江苏医药圈里有了点名气。1995 年,公司正式更名为 “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从纯粹的国营企业变成了股份制公司,这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发展:上市扩张与 “医药 + 服务” 转型(1996-2020)
1996 年是南京医药的 “起飞年”。这年 12 月 26 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 600713,成了江苏第一家上市的医药流通企业。敲钟那天,跟着公司干了几十年的老员工都去了,有人摸着股票代码牌说:“咱们从国营药店,变成上市公司了!” 上市募集的 3 亿多资金,全投在了配送中心和连锁药店上,很快就在南京建了第一个现代化的药品仓库。
上市后的南京医药,就像装上了 “加速器”。2000 年前后,借着 “医疗体制改革” 的东风,开始往周边城市扩张:先是吞并了镇江、扬州的地方医药公司,接着又在苏州、无锡建了分公司。那时候业务员最骄傲的事,就是带着客户去看新仓库:“你看这货架,能放 2 万多种药,电脑一查就知道在哪,比以前人工找药快 10 倍!”
2005 年,公司又搞了个大动作 —— 进军连锁零售。那时候老百姓买药还习惯去医院药房,排队时间长,药价还贵。南京医药看准机会,开出了 “金陵大药房” 连锁店,承诺 “比医院药价便宜 5%,24 小时营业”。有次凌晨两点,一个老太太发烧,家里没药,就近找到金陵大药房,营业员立马开门拿药,还嘱咐用药方法,这事后来在街坊里传了好久。到 2010 年,金陵大药房已经有 100 多家分店,成了南京人熟悉的 “深夜药铺”。
但光做 “药品搬运工” 不行,利润太薄了。2012 年前后,国家开始搞 “药品集中采购”,药价被压得很低,单纯的医药流通企业日子越来越难。当时的董事长周耀平说:“不能只靠卖药赚差价,得搞‘医药 + 服务’的转型!”
转型第一步是抓 “供应链服务”。南京医药花了 5 亿元建了全国领先的 “智慧物流中心”,药品从入库到出库全自动化,分拣误差率不到万分之一。还给医院搞 “药房托管”:医院把药房交给南京医药管,公司负责摆药、发药,还派药师给患者讲用药知识。鼓楼医院是第一个试点的,托管后患者取药时间从原来的 40 分钟缩短到 15 分钟,医院也省了管理成本,双赢的事很快就推广开了。
2017 年,公司又盯上了 “互联网 + 医药”。那时候网上买药还不普及,担心买到假药。南京医药推出了 “金陵大药房线上商城”,承诺 “线下门店发货,2 小时送达”,还安排执业药师在线答疑。有个上班族说:“以前加班没空买药,现在手机上下单,下班回家药就到了,还能问药师怎么吃,太方便了!”
到 2020 年底,南京医药的转型效果已经很明显了。年销售额突破 400 亿元,在全国医药流通行业排前十;旗下有 1200 多家连锁药店,覆盖江苏、安徽、福建等 6 个省份;智慧物流中心一天能处理 5 万单药品配送。以前提起南京医药,大家只知道是 “送药的”;现在业内都知道,这是家能提供 “从药厂到患者” 全链条服务的医药巨头。
三、现状:医药赛道上的 “稳与忧”(2021-2024)
2024 年,南京医药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作为华东地区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它现在一边是网络布局的底气,一边是利润压缩的挑战,在医药改革的浪潮里小心翼翼地前行。
(一)业绩:规模增长背后的盈利压力
2024 年的年报一出来,不少投资者都皱了眉头。好消息是,公司规模又涨了:总资产达到 28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9.2%;营业收入 523.6 亿元,同比增长 8.1%,这主要靠江苏、安徽两地的药品配送业务撑起来的。但坏消息更显眼: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只有 3.1 亿元,同比下降了 22.3%,利润空间被越压越窄。
为啥营收涨了利润却跌了?主要是 “三座大山” 压得慌。首先是 “集采” 压价太狠,2024 年第三批国家集采药品落地,好多常用药价格降了 50% 以上,公司作为流通商,赚的差价自然就少了。其次是成本涨得快,药品仓储需要冷链设备,油价、电费一直在涨,还有人工成本每年都得加,这些都得自己扛。还有就是资金回笼慢,医院结账周期长,到年底应收账款有 68.5 亿元,占总资产的 23.9%,好多钱收不回来,现金流也紧张。
不过细分业务看,亮点也不少。零售板块表现特别好,金陵大药房搞了 “健康管理服务”,不光卖药,还能测血糖、量血压,甚至帮慢性病患者做用药记录,2024 年零售收入突破 60 亿元,增长了 15%。创新业务更让人惊喜,公司和南京鼓楼医院合作的 “互联网医院药房”,一年就服务了 20 多万患者,患者在线复诊后直接就能收到药,不用跑医院。有个糖尿病患者说:“以前每月都得去医院开药,现在手机上点一点,药就送到家,还能问医生用药问题,太省心了!”
(二)布局:“三大板块” 的特色发展之路
现在的南京医药,早就不是单一的药品批发商了,而是靠着 “医药分销、零售连锁、创新服务” 三大板块,在医药赛道上站稳了脚跟,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医药分销” 是压舱石,盯着医院和基层医疗发力。在三甲医院领域,和江苏、安徽的 120 多家大医院签了 “独家配送协议”,不仅送药,还帮医院管理药品库存,比如通过大数据预测哪种药会缺货,提前备货。在基层医疗领域,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搞 “药品下沉”,以前农村买不到的进口药,现在通过南京医药的配送车,三天就能送到。2024 年,光是基层医疗的配送收入就突破了 80 亿元。
“零售连锁” 是增长引擎,把药店变成 “社区健康站”。金陵大药房现在不光卖处方药、非处方药,还引进了中医馆,聘请老中医坐诊,针灸、推拿都能做。好多分店还开了 “慢性病管理专区”,给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健康档案,定期提醒复查、换药。有个社区的张阿姨说:“现在买药不用跑大医院,楼下药房就能看中医、测血糖,太方便咱们老年人了。”
“创新服务” 是新动能,专啃 “行业痛点”。公司建的 “智慧物流网络” 太牛了,在江苏、安徽建了 6 个区域物流中心,用无人机给偏远山区送急救药,最快 20 分钟就能到。还有 “医药供应链金融”,帮小药厂垫资采购原材料,再通过药品销售回款,既帮了药厂,自己也赚了服务费。2024 年,创新服务收入虽然只有 12 亿元,但增长了 30%,潜力特别大。
(三)创新:砸钱搞基建的 “实在功夫”
南京医药这些年能在医药流通行业站稳脚跟,靠的就是 “砸钱搞基建” 的实在功夫。别人不愿意投的物流中心,南京医药敢投;别人觉得麻烦的服务升级,南京医药敢试。
公司每年在物流和信息化上的投入都不少,2024 年花了 8 亿元,占营收的 1.5%。在南京的智慧物流中心里,全是自动化设备:药品分拣机每小时能处理 3000 个订单,比人工快 5 倍;冷链仓库能精准控制温度在 2-8℃,药品变质率几乎为零。有个老仓库管理员说:“以前找药得靠记位置,一天走几万步,现在坐在电脑前点一点,机器人就把药送过来了,太省力了!”
数字化转型也没落下。公司搞了个 “医药大数据平台”,能实时看到哪些药卖得好、哪个地区缺药,还能预测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用药需求,提前调配药品。2024 年流感季,平台提前一周预测到苏北地区感冒药会紧缺,立马调了 10 万盒过去,没出现断货情况。还有给药店装的 “智能问诊机”,老百姓买药前能先测症状,机器会推荐合适的非处方药,还能连线药师答疑。
四、未来:向着 “全国医药健康服务领军企业” 冲刺(2025-2050)
南京医药的目标,可不是做华东的 “老大”,而是要当 “全国医药健康服务领军企业”。未来二十多年,它要在数字化、全链条、国际化的路上一路狂奔,给中国的医药健康产业注入更多 “服务底气”。
(一)业务深耕:把 “健康服务” 做透做精
未来的南京医药,会把三大主业的特色做得更扎实,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拿出更贴心的服务。
在医药分销领域,要盯着 “精准配送” 发力。针对急救场景,搞 “空中 + 地面” 立体配送网,城市里用无人车送急救药,农村用无人机,确保 30 分钟内送达。针对医院,搞 “全流程供应链管理”,从药品采购、入库、分拣到患者取药,全靠数字化系统把控,帮医院把药占比再降 5 个百分点。到 2030 年,精准配送服务要覆盖全国 20 个省份。
在零售连锁领域,要向 “家庭健康管家” 转型。每家金陵大药房都要配 “健康管理师”,不光卖药,还能帮居民做健康体检、制定养生方案。针对老年人,搞 “送药上门 + 用药提醒” 服务,健康管理师每周上门测血压,还会把药按剂量分好装在小盒子里。针对儿童,开 “儿科用药专区”,有专业药师指导用药,还能免费测微量元素。到 2035 年,连锁药店要开到 5000 家,服务 1 亿家庭。
还要开拓新赛道,比如 “养老健康服务”。和养老院合作,给老人提供 “药品管理 + 康复护理” 一站式服务:每天有人送药喂药,每周有康复师做理疗,每月有医生上门问诊。现在已经在南京的 3 家养老院试点了,老人们都说:“有专业的人管药、做康复,儿女也放心多了。” 预计 2028 年能在江苏全面推广,到 2040 年,养老健康服务收入要达到 80 亿元。
(二)技术升级:从 “配送商” 到 “科技服务商”
如果说现在南京医药是 “数字化配送商”,那未来就要变成 “科技服务商”,用技术打通医药健康的每一个环节。
要搞 “智慧医疗生态”。建国家级医药大数据实验室,重点攻关 “AI 用药推荐”“传染病预警” 这些技术。AI 用药推荐能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过敏史,推荐最合适的药和剂量,减少用药错误;传染病预警能通过药品销售数据,提前半个月预测疫情爆发,帮政府做好防控准备。到 2040 年,实验室要产出 30 项国际领先的医疗服务技术。
要建 “数字化门店 2.0”。现在的药店是 “线下卖药 + 线上咨询”,未来要变成 “健康体验中心”:店里有智能体检机,能测血脂、血糖、骨密度,数据直接同步到手机;有 VR 康复设备,中风患者能通过 VR 场景做康复训练;还有无人售药柜,24 小时能买到处方药(凭电子处方)。到 2030 年,所有连锁药店都要改成 “健康体验中心”。
还要搞 “产学研用一体化”。和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建合作基地,把高校的医药研究成果快速变成服务。比如和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研发的 “中药饮片智能调配系统”,从抓药到煎药全自动化,比人工快 3 倍,还能保证剂量精准。还要搞 “青年药师计划”,每年招 500 名药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成 “健康管理师”,给他们提供晋升通道。
(三)区域拓展:从 “立足华东” 到 “全国布局”
南京医药虽然扎根江苏,但未来不会只守着家门口,要慢慢走向全国、放眼全球,做 “世界级的医药健康企业”。
第一步,先深耕国内市场。在华东、华南、西南建三大区域总部:华东总部管江苏、安徽、浙江,华南总部管广东、福建,西南总部管四川、重庆。每个总部都建智慧物流中心和研发基地,贴近客户搞定制化服务。到 2030 年,国内服务网络要覆盖所有省份,医院客户突破 5000 家。
第二步,进军国际市场。先从东南亚、欧洲入手,在泰国建医药分销中心,服务当地的华人社区和医院;在德国建研发中心,对接欧洲的医药企业,把国外的好药引进来,也把中国的中药饮片推出去。还要参加国际医药展会,比如德国的慕尼黑医药展、美国的医药供应链展,把服务推向全球。到 2035 年,海外收入要占总营收的 15% 以上。
第三步,搞 “全球产业链合作”。和国际上的医药巨头合作,比如和辉瑞、罗氏合作,负责他们的药品在华配送;和日本的汉方药企业合作,把中药饮片卖到日本。还要牵头搞 “国际医药供应链联盟”,和全球 15 家顶尖企业一起搞研发,共享物流技术和健康服务经验。
(四)责任担当:做 “有温度的健康企业”
未来的南京医药,不仅要赚钱,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公益服务、应急保障、产业报国这些领域,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要践行公益服务。搞 “药品援助计划”,给贫困患者免费送抗癌药、慢性病药,每年援助 1 万名患者;搞 “健康下乡”,组织医生、药师到农村义诊,每年不少于 1000 场。还要建 “儿童用药公益库”,储备罕见病药品,帮罕见病患儿及时拿到药。到 2040 年,公益服务投入要累计达到 50 亿元,成为行业的 “公益标杆”。
要助力应急保障。建 “全国应急药品储备网”,在 31 个省份建应急仓库,储备口罩、防护服、急救药品等物资,一旦发生疫情或灾害,2 小时内就能启动配送。2024 年新冠疫情期间,公司就紧急调配了 2000 万只口罩、500 万盒退烧药,现在这套应急体系要升级得更完善。还要和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帮社区做健康宣传。
要培养行业人才。和职业院校合作建 “南京医药班”,定向培养物流专员、健康管理师,毕业后直接进厂工作;搞 “技能大师工作室”,让老药师带徒弟,传承中药炮制、合理用药这些手艺。还要设立 “医药奖学金”,每年资助 2000 名学医药专业的大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到 2035 年,要为行业培养 10 万名专业人才。
五、发展关键点:南京医药的 “成长密码”
南京医药能从国营药房变成医药健康巨头,不是靠运气,而是有五大 “成长密码”,这些也是它未来继续发展的关键。
(一)政策踩点:跟着国家战略走
南京医药的每一步转型,都踩准了国家发展的 “鼓点”。2009 年医改政策出台后,借着 “药品集中采购” 的机会,扩大医院配送业务;2015 年国家鼓励 “互联网 + 医疗”,立马搞线上药房和互联网医院合作;现在又盯着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发力养老健康服务。
政府也给了不少支持。2023 年公司搞智慧物流项目,江苏省给了 1.2 亿元的补贴;南京市政府帮着对接中国药科大学,建了联合研发中心;应急药品储备还享受税收优惠,每年能省几千万元。有业内人士说:“南京医药总能读懂政策方向,把政策红利变成发展动力,这是很多企业做不到的。”
这种 “紧跟政策、服务民生” 的定位,让南京医药既能拿到政策支持,又能找到广阔的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未来只要继续跟着国家战略走,还能抓住更多机会。
(二)转型魄力:敢闯 “新领域”
南京医药最让人佩服的,就是 “敢转型、敢跨界” 的魄力。在药品批发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它敢花 5 亿建智慧物流中心,放弃传统的人工配送;在零售药店还靠卖药赚钱的时候,它敢搞健康管理服务,增加免费体检、中医诊疗这些不赚钱的项目。
转型不是瞎转,而是有章法的。搞智慧物流前,公司花了半年调研全国的物流技术,摸清了医院的需求痛点;搞养老服务前,和 10 家养老院合作试点,收集了上千条老人的建议。这种 “先调研、再出手” 的谨慎,让它避开了很多转型的 “坑”。
现在南京医药的 “三大板块” 模式已经很成熟了,分销业务稳现金流,零售业务拉增长,创新业务拓空间。未来不管遇到什么行业波动,这种 “多条腿走路” 的模式,都能帮它稳得住、走得远。
(三)基建硬核:把钱花在 “实处”
医药流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效率,南京医药最舍得在基建上砸钱。每年的物流和信息化投入都在增长,2024 年花了 8 亿元,比好多同行都多。而且它的投入不是 “瞎花钱”,而是盯着 “提效、便民” 发力,要么解决医院的配送慢问题,要么解决老百姓的买药难问题。
物流团队也很给力。有次台风天,盐城一家医院急着要手术用的抗生素,路上积水很深,配送师傅开着越野车,绕了 30 多公里山路,硬是按时送到了。还有疫情期间,物流团队 24 小时连轴转,没人喊累,就为了让药品尽快送到患者手里。
在医药流通行业,基建就是 “护城河”。南京医药的物流网络,不仅换来了效率优势,更换来了客户信任。未来只要继续保持这种投入强度,就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
(四)客户绑定:把服务做到 “心坎里”
南京医药特别看重客户,从初创时的 “送药上门”,到现在的 “健康管理”,始终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大医院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到贴心的服务。
有个例子很打动人:安徽阜阳有个脑瘫患儿,需要一种进口药,当地买不到,家长打电话给南京医药求助。公司立马从上海调货,安排专人坐高铁送过去,还请药师教家长怎么给孩子喂药、做康复训练。后来家长特意送了面锦旗,说:“你们不光送来了药,还送来了希望。” 这种 “急客户所急” 的服务,让客户都成了 “回头客”,好多医院合作了十几年,从来没换过供应商。
现在南京医药有上万家医院客户、几千万个人客户,好多都是 “合作十年以上” 的老伙伴。在医药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客户忠诚度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五)扎根民生:守好 “健康初心”
从国营药房到上市公司,南京医药不管发展多大,都没忘 “保供惠民” 的初心。别人都去搞高利润的医药研发时,它一门心思扎在医药流通上;别人追求短期利润时,它愿意花大价钱建应急储备,保障老百姓的用药需求。
这种 “扎根民生” 的坚守,让南京医药有了扎实的基础。现在公司有 6 个智慧物流中心、1200 多家药店,8000 多名员工,都是搞医药服务的 “老本行”;有完整的药品供应链,从药厂到患者,全链条把控,质量有保障。不像有些企业搞 “轻资产”,到处贴牌,最后砸了招牌。
在国家强调 “民生保障” 的今天,南京医药的这种坚守,不仅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尊重。未来只要继续守好健康初心,就能在医药健康领域走得更远。
六、结语:江淮大地上的 “健康脊梁”
从南京医药的成长故事里,能看到江苏医药行业的发展变迁,也能看到中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之路。从国营药房卖常用药,到上市公司搞 “三大板块”;从人工配送药品,到智慧物流全覆盖;从服务本地医院,到辐射全国患者,南京医药用七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它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东风,离不开转型的魄力,离不开客户的信任,更离不开对基建的坚守和对民生的执着。现在的南京医药,就像一根坚实的 “健康脊梁”,支撑着中国华东地区的医药供应,守护着千万家庭的健康,既承载着企业的梦想,也肩负着民生保障的使命。
未来,南京医药还要向着 “全国医药健康服务领军企业” 的目标冲刺,在数字化、全链条、国际化的路上继续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家从南京走出来的企业,会成为世界级的医药健康名片,为中国的健康事业注入更强大的 “服务力量”。
热点资讯
- 中国女篮战日本:高个组合能否克服三分火力?亚洲杯首战悬念拉满
- 天蝎座事业高峰将至,遇见贵人助力一飞冲天
- 1985年,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立遗嘱:不进八宝山,中央:同
- 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真实身份曝光,竟有两本护照!
- 南昌物料称重模块
- 墨脱电站开工,雅江建起大坝,巴铁内心有了底,印度也会老实很多
- 从王朔到骆宗诗:中国跆拳道首冠的破冰之路与传承
- 2026 养老金还涨吗?人社部释放 3 大信号,这类人能多领
- 资源堆砌的“星二代”,凭什么霸占娱乐圈?
- OpenAI首次透露上市计划,估值3000亿美元引发投资者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