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早已做好准备,为继任者留下一张逆转局势的关键牌
普京真正担心的东西,可不是在顿巴斯炮火弥漫的战壕里面,而是在克里姆林宫外那片“隐秘的疆域”——一支庞大、历史悠久、却又不完全听命于他的军事体系。为了避免以后走钢丝般的危险,他把赌注放在一支本来只负责“街头巷尾”和“秩序维护”的队伍上,让它们穿上坦克和火炮:就是国民近卫军。这可不是临时应付政治的花招,而是为接班做准备,干掉对手的杀手锏。
要懂这张底牌的意图,得先瞧瞧俄罗斯国内的权力关系。俄军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绝不仅仅是“军队”这几个字能概括的。各种派系林立、老资格深厚、利益错综复杂,即便克里姆林宫通过任命文官来掌控国防部长,也难以让所有的机构运转得一条线。瓦格纳在这个体系里曾充当“平衡力量”,一方面能在战场上拼杀,另一方面还能在国内“调解”矛盾。可一旦瓦格纳被解散,权力的天平瞬间变轻了一个砝码,必须有人顶上这个缺口。普京便选择让国民近卫军走到台前,比起之前的“维稳”任务,它变成了一支有重量、有攻击力的“铁拳”。
这招里还藏着明明白白的接班意思。外头人都说,总统助理久明很有希望接班,大家都盯着他。他跟国民近卫军司令维克托·佐洛托夫关系不一般,有点“老领导带老部下”的味道:久明以前是在总统安全局干事,佐洛托夫也是那里的“老大哥”。
在俄罗斯的权力格局中,这种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比起制度上的规定更快速地传达命令。打造强大的国民近卫军,就像是为未来的潜在接班人提前储备一支忠心耿耿、随时能调动、不依赖正规军体系的硬核力量,为交接权力时提供一道防护网。
普京为何会下如此重手?这要说到2023年的瓦格纳兵变转折点。普里戈任带着坦克和重炮向北推进,俄军在前线紧张的情况下,根本抽不出兵力来应对,部分将领,比如外界常提的苏洛维金,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也算不上“标准操作”。当时,主要负责守卫莫斯科的,是国民近卫军,但这只以维稳、反恐为主的轻兵,面对从乌克兰战场杀出来、装备齐全的瓦格纳,若对方硬闯,胜负就难说。这次险情让普京对俄军的信任更打了折,也让他下定了决心——得给国民近卫军加上“硬牙齿”。
回到源头才能看得清这次“变身”的尺度。2016年,普京把原内务部下面的内卫部队、特快应变队这些力量合并,组建了国民近卫军(Rosgvardia)。这支队伍跟俄军系统没关系,是独立的,直接由总统调度,主要任务是国内的稳定与反恐。它和像“近卫第4坦克师”这样的苏联传统野战部队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对内硬手”,后者是“对外打仗”的正规军。长期以来,正是因为职责上的不同,克里姆林宫都没考虑给国民近卫军装备坦克、自走火炮、多管火箭等重型武器。直到瓦格纳兵变到2023年,这个问题才被提到台面上,重装化才成为讨论的焦点。
自那以后,节奏明显加快了。佐洛托夫司令公开说,过去两年里,国民近卫军的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了,首次装备了坦克、自行火炮和多管火箭炮。就规模来看,现有兵力大概有37万左右,但具体完成重装化的标准还没有完全公布。根据两年前传出的消息推算,最终可能有20万人左右实现了重装化。这意味着,它也从原来“轻装走街串巷”的警棍,变成了“硬碰硬的装甲利器”——而且,这把“拳头”,是由总统直接掌控的。
从用途上看,这支部队安排了两条路线。第一是负责战区的治理和秩序的维护。随着俄方在乌克兰东部的控制范围逐步扩大,野战军不可能长时间大量巡逻、清剿渗透或稳定民生的琐事都由他们来干。重装化后的人数已达37万左右的国民近卫军进入这些地区,既能做“稳场”的细碎工作,也能在前线局势突变时,凭借坦克和火炮迅速补位,顶住压力。第二条路线是在“冷和平”环境下的长期驻防。假如将来双方达成某种协议,乌东四州依然由俄方控制,俄军主力照计划返回原驻地,只在一线留有限兵力,那么负责日常安全和管理任务的,极大可能就是那些完成了重装化的国民近卫军。
不可忽视的是,这支部队在内部政治上具有“制衡”作用。俄军的专业水平和政治影响力天生就很强,即使通过文官化的国防部长和人事安排来加强限制,也难以完全打破派系之间的界线。瓦格纳出走以后,克里姆林宫需要一个随时能发动且不与军方“同质化”的力量来弥补空缺。国民近卫军刚好符合这个角色,它的组织路线直接连到总统办公室,调动流程短、反应迅速,能在紧要关头自然而然被“点名”。从某种角度看,这形成了“文官化国防部+国民近卫军”的双重保障体系:前者负责军队,后者用来牵制;前者对外运作,后者确保内部稳定。
这里还有一层变数:车臣。卡德罗夫领导的部队隶属于国民近卫军,按理在装备升级的过程中也会同步发展,然而过去一年多,卡德罗夫家族和克里姆林宫在“未来谁来掌控车臣”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导致这些力量是否能和其他部队一起迎来重装,结果还没定。若信任关系减弱,资源很可能会从车臣那边收紧,转向其他国民近卫军力量,以保持体系的平衡和掌控。简单说,国民近卫军的“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目的就是确保关键位置不被某一个地方的势力单方面掌控住。
佐洛托夫和普京的关系,无需多说——这位心腹已经掌控国民近卫军多年,按公开的时间线来看,至少用了九年时间,把核心脉络牢牢掌握在手里。而和他关系紧密的久明,也被普遍看作未来的潜在接班人。在这样的人物关系网络中,经过重装升级的国民近卫军不仅仅是一支普通的部队,更像是一个“可用即插”的安全保障包:在首都遇到危机时,他们能第一时间挡在最前线,在乌东逆风之际充当临时的顶梁柱,在交接关头做关键的安全护栏。
当然,所有“增强”措施都意味着花费,不能无代价。前线的需求和内卫升级的投入之间,总会在装备方面和后勤保障上出现一些平衡上的矛盾;军方对于权力重新调整未必全然支持,派系之间的角力可能在暗中变得更激烈;车臣带来的变数,也会促使资源在不同的体系中重新调配。不过,从目前的走向来看,克里姆林宫更倾向于为这份底牌付出额外的成本,也不愿把安全的把握交给外部那些变数。稳定和可控的政治局势,比起任何战术层面的小胜都更重要。
归根到底,国民近卫军的重装化代表了三重目的的叠加:一方面,是对瓦格纳兵变后出现的安全漏洞进行补充修补;另一方面,是对俄军强大影响力的系统性抵消;再者,还是为了给潜在的接班人预置一支可以立即调动的硬实力。等到局势再次变幻时,左右局势的,不只是总参的战术图,而很可能是这支由普京心腹领导、已由“轻转重”的近卫力量。普京留给继任者的,不只是纸面上的承诺,而是一股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的“铁拳”——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翻盘底牌。
热点资讯
- 天蝎座事业高峰将至,遇见贵人助力一飞冲天
- 中国女篮战日本:高个组合能否克服三分火力?亚洲杯首战悬念拉满
- 1985年,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立遗嘱:不进八宝山,中央:同
- 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真实身份曝光,竟有两本护照!
- 南昌物料称重模块
- 从王朔到骆宗诗:中国跆拳道首冠的破冰之路与传承
- 2026 养老金还涨吗?人社部释放 3 大信号,这类人能多领
- 资源堆砌的“星二代”,凭什么霸占娱乐圈?
- 俄军火力全开!230架无人机猛炸阿塞拜疆钱财,乌天空浓烟飘百
- 乌军援军刚杀入市区,俄导弹血洗红军城:巨型炸弹清场波兰志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