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深山里,664亿打造世界级超级水电站
他们说西藏荒凉,说中国人“没事找事”,可要是有人掀开雅砻江峡谷的盖头,光看那两个字母:664亿。
美国人估计能一口咖啡喷键盘上。
你信吗?
我第一次刷到两河口水电站的照片,差点以为自己点开了什么游戏CG,结果那是现实,坝高295米,100层楼,一库水能装下770个西湖。
成都人要是停电,这儿的电量能让他们开空调吹半年。
说中国基建狂魔,这词一点不夸张。
有点像过年回老家,亲戚七大姑八大姨围着你问工资,只不过这次,问的是“到底凭啥能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造出世界第二高土石坝?”
真不是吹,这地儿不是人呆的——含氧量70%,冬天冻得手机都掉电,夏天一场雨能把工地冲成水帘洞。
建设队全员“高反”套餐,工地变成了“高原版极限挑战”。
有时候,夜里能听见风声像是在说,咋还不回家睡觉?
我有个朋友在现场干过,说那边的自热米饭吃起来比家里饭店贵一倍,味道还不如泡面。
可你看,那帮工程师愣是把4310万方土石料堆成了个天堑。
冬天冻土区填心墙,世界纪录直接被中国人一把推高。
别国同类型工程,论证会能开出花来,咱们这边,硬是在风雪里干成了。
无人驾驶碾压机,24小时连轴转,数据调度直接“黑科技”上阵。
中国工程院的老专家都得伸大拇指,说水电智能化的天花板就在这儿。
说起来,外媒的调调也蛮有意思。
一边说“世界奇迹”,一边又酸得掉牙。
什么能源王牌,低碳转型支点。
实际点数据,108亿立方米的蓄水,17座下游水电站年年多发342亿千瓦时,等于多造仨三峡。
枯水期精确放水,丰水期大水入库,雅砻江变成一年四季都能用的“能源动脉”。
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倒是跟着一起乐呵,每年西电东送,绿电通过500千伏特高压,7毫秒就能到上海。
这效率,欧美看了都想抄作业。
别急,故事还没完。
两河口不是只会发水电的小机灵鬼,跟柯拉光伏电站一联动,白天晒太阳,晚上放水电,阳光和水流配合得像C罗和梅西组双前锋。
绿电供应全年无休,煤炭直接靠边站。
减排8000万吨二氧化碳,替代3000万吨标煤,东部人不再为雾霾发愁。
这波操作,国外网友只能“呵呵”两声,心里估计打小算盘:咱要有这本事,也不天天吵核电和页岩气了。
你说这工程完美无缺?
那也真是想得美。
环保组织时刻紧盯,生态补偿、动物迁移、下游渔业,一样不少。
有人酸,风险谁担?
补偿够不够?
我觉得吧,世界上哪有绝对没副作用的事。
你不建电站,东部煤炭烧得更狠,雾霾天都能当特效用。
两河口不是“全靠天意”,是中国人自己拿命在高原上对赌。
成败都摆这儿,不藏着不掖着。
说实话,每次看到工程队的纪录片,我都忍不住琢磨那帮小伙子大冬天的怎么抗得住。
有人在坝顶和家里视频,背景是风雪和机器轰鸣。
有人婚假推成了“永远的待定”,孩子出生全靠微信远程见面。
成年人的世界嘛,面子上没啥波澜,心里早把泪水熬成热水袋。
你要问他们图啥?
估计就一句话:“这活儿干完,值。”
批判也得有。
高原生态到底能不能恢复?
大坝的长期影响能不能兜住?
这些问题,国内外都有人追着问。
可你让美国人上青藏高原扛一年,他们恐怕连帐篷都扎不稳。
中国人自己挑的路,苦是苦,光打在身上,谁也偷不走。
两河口的故事听着像特摄剧,主角不是超人,是一群戴安全帽的普通人。
西方国家会议上PPT一页一页翻,咱们这边水泥和钢筋一寸寸落地。
你说技术难?
难。
你说心理压力大?
大。
可这些人还真就把一条江变成了国家的电池,东部的用电安全全靠这帮高原“搬砖侠”。
不知道十年以后,世界会不会把两河口写进能源教科书。
也许不会。
书里写不下的,是一群普通人在风雪里咬牙的夜晚,是一条江流成了千家万户的灯光。
你会不会也觉得,这才像中国式的“奇迹”?
留言区,咱接着唠。
热点资讯
- 天蝎座事业高峰将至,遇见贵人助力一飞冲天
- 中国女篮战日本:高个组合能否克服三分火力?亚洲杯首战悬念拉满
- 挑衅中国的菲律宾防长,真实身份曝光,竟有两本护照!
- 1985年,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立遗嘱:不进八宝山,中央:同
- 南昌物料称重模块
- 墨脱电站开工,雅江建起大坝,巴铁内心有了底,印度也会老实很多
- 从王朔到骆宗诗:中国跆拳道首冠的破冰之路与传承
- 2026 养老金还涨吗?人社部释放 3 大信号,这类人能多领
- 资源堆砌的“星二代”,凭什么霸占娱乐圈?
- 俄军火力全开!230架无人机猛炸阿塞拜疆钱财,乌天空浓烟飘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