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热线电话: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日本“战忽局”首脑曾预测:2025年中日必爆冲突,一方将遭重创!

点击次数:153 发布日期:2025-07-26

在2012年,有个叫矢野义昭的日本前陆上自卫队少将,在一本名叫《军事研究》的军事杂志上讲了个预言:说到2025年,中日会打起来,结果日本会完败。

这句话在日本国内引起了不少争议,毕竟他的身份背景让人觉得他有一定的“专业”底气。

他曾毕业于日本防卫大学,在多次军职中担任要职,退役时已是少将级别。之后转行做军事分析,经常在电视、杂志或讲座上发表看法,尤其对中日关系挺感兴趣。

他这种带点预言性质的军事说法,更像是在释放情绪。他觉得中国可能趁着中东乱糟糟、美国调兵的档口,从东海突击,直接把冲绳拿下,还不排除会“协助琉球搞独立”。

不过,这种剧情安排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真实。快到2025年尾声了,两国不但没爆发战争,反而在不少场合进行了高层会谈,经济合作也没有任何停顿。

不少人给他起了个绰号“战忽局局长”,用来揶揄他总喜欢制造危机感、吓唬大家。

其实,中日关系的紧绷可不只是那种抽象的大国角力,更多时候,它其实体现在一些小小的岛屿或者海域上。像钓鱼岛和冲绳,这两个地方的争端特别激烈,几乎成了焦点。

关于冲绳的身份问题,早就糅杂在历史的疙瘩里头了。它曾经是琉球王国的一部分,直到19世纪,日本那会儿毫不客气地把它强行收归旗下。

二战打完,美国就把这块地方管起来了。到了1972年,美国才把“管辖权”还给日本,偏偏主权这茬却没说清楚。这么一来,从法律上看,冲绳归谁,不像日本嘴上说的那么顺理成章。

2023年,冲绳县的知事玉城丹尼到琉球国王的陵寝上香祈福,还提到自己很期待能跟中国这边在文化上走得更近。

这个动作在日本一些保守派媒体那边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声音觉得这是在“讨好中国”,还有人怀疑是不是想暗示冲绳有恢复“琉球”身份的可能。

至于钓鱼岛这个敏感地段,情况更加紧张了,2012年,日本政府公开宣告将钓鱼岛“国有化”,这一下子把原本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协议彻底打破了。

中国立马加大了巡逻力度,两国的海警船经常在这片海域互相盯梢、对着干,场面变得剑拔弩张。

要说最基本的军事实力比较,中日之间的差距其实已经越来越明显。中国现在的军费花了超过2200亿美元,而日本大概只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就常规战力来说,中国配备了航母、核潜艇、第五代隐身战机等多样的三军力量,而日本自卫队呢,长期以来都受到“专守防卫”宪法的限制,发展空间相对比较狭窄。

中国现役军人超过200万,还拥有几百万预备役,而日本自卫队大概只有25万人左右。

这种人数和资源上的巨大落差,让矢野义昭嘴里的“抗中有胜”在军圈人士眼里完全站不住脚。

不光如此,中国在远程导弹投放实力、空中作战范围、舰队规模以及网络战能力上也在不断扩大。据外媒报道,核武方面,中国的核弹头总数已经突破了400枚,而且每年增长速度超过60枚。

虽然中国一直秉持“最低威慑”这个原则,但对没有核武的日本来说,这无疑带来了一种战略上的压力感。

说到海上运输,日本那可是靠着大大小小的岛屿把家底撑起来的,日常的生活物资和经济命脉都离不开海上那条条运输线。倘若中国把这些航道给掐断或者遭到打击,日本的经济运转跟物资供应分分钟就可能出大问题。

这类担心在日本国内的安全学界早就有人提出了,不是矢野一个人才第一次讲这些事。

虽说拥有对抗能力,但不意味着战争一定会来,比如美国仓促从阿富汗撤军后,引发北约盟友对其可靠性的集体担忧。日本民众对“美日安保”体系的信心,也并非坚不可摧。

矢野觉得,“美国只会帮日本拼命打仗,但未必会亲自走到那一步”的看法,在一些安全战略的探讨里,也不是没有道理。

讲真,走到现在,中日这俩国家简直就像拴在同一根绳上的两条大船,去年中日贸易总额都飙到3000亿美元了。中国一直稳居日本的头号贸易伙伴,日本在中国投下的企业,早就数以万家计了。

两国之间的合作可谓横跨好多领域,从新能源汽车的零件,到生物医药,再到环保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都是牵扯不断的紧密合作。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双方都加入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一下子让两边的经济结构更加互补,关系更紧密了。

中国按照“一国两制”的安排,顺利完成了澳门和香港的和平回归,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矛盾提供了现实样本,台湾或冲绳的问题也无需诉诸战争,中方对此立场一直没变。

两国之间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注定了彼此都不会轻率地走向战争的边缘。

2018年,中日两国在北京签了个联合协议,决定把争端变成合作,试着在东海一起开发资源。虽然实际推进得不算快,但这就表明:双方还有对话的途径。

不管是整体的贸易环境,还是小微企业里的事情,一旦战争爆发,啥都得遭殃,整个体系都可能崩盘。这样的风险,哪个讲道理的政府愿意去碰呢?

不过,别看说“打不起来”,可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所有复杂的体系,总归会有看走眼的时候。而偏偏中日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容易让这种误会冒出来。

日本境内那些右翼力量,这些年一直拿着“中国威胁论”说事,推动国防开支一路水涨船高,嘴上不停鼓吹修宪,寻思着把和平宪法的束缚给松开,好让自卫权能走得更远。

在咱们这边的舆论场里,有些观点觉得日本压根没好好反省过历史,总喜欢拿靖国神社那点事、课本内容这些老问题掰扯,成了两国矛盾的常见导火索。说实话,这些历史情绪确实不是凭空来的,不过放到外交上,也不见得该让它主导大局。

日本官方对于“战忽局”的声音可是挺小心翼翼的,防卫大臣曾明确说过:“所有可能性都得做好准备,但不能被那些没有依据的言论带跑偏。”

联合国秘书长和欧盟都多次强调,希望中日两国能够通过对话来化解争端,保持东亚的稳定局势。中日作为亚洲两个经济大国,关系稳定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安全,也会对全球的贸易和金融体系产生影响。

虽然出现误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理性的机制还在。这些制度性缓冲措施让争端即使持续,也能避免局势失控。

战争的预测倒也能理解,不过要是拿这个当作制定政策的根基,很容易把事情带到危险的路上去。

矢野义昭的看法,可能更像是一种群体的担忧,而不是真的可行的方案。中日关系确实很复杂,可实际上,事情比梦想更难应对。面对这个复杂的局面,认清它的本质,才是打破误判怪圈的第一关头。